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思君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所需设备: 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1014个细胞,那么这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这就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细胞增殖问题。

究竟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细胞增殖对生物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P112页。

教师点评: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两个阶段

3、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丝分裂。要学习有丝分裂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下细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细胞周期呢?

我们把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从这样的一个概念当中大家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细胞周期又分为这样的阶段呢?

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阅读这个关于细胞周期的资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教师点评:

结论:

1、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2、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

如果我们把细胞周期用一个圆饼状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会是这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题。

现在我们就以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下有丝分裂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植物细胞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些细胞中的重要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下分裂间期过程当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特点: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

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单体。但依然是呈现染色质的形态。大家思索一下这个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有什么特点没有呢?

这就是分裂间期的生命活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样先看下前期的图像,然后总结下前期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质的形态出现了什么变化?

2、两极有什么样的变化?

3、染色体怎样分布?

4、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

①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了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②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出现纺锤体

③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

问题:大家来尝试描述下中期的主要变化?

我们把细胞中央这个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这个平面称之为赤道板。其实它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教师点评: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最利于观察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

提问:

1、 染色体的着丝点发生什么变化?

2、染色体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大家比较一下中后期细胞内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

1、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2、一个细胞最终如何分为两个细胞?

教师点评: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末期:两消两现质分离

我们已经了解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连续的过程。

(看两篇:第一篇连续放,第二篇分出各个时期)

这就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然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胞内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然后做下面的习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有丝分裂的意思。

(3)、 有丝分裂重要意义

1、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是DNA的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子细胞得到一套与亲代细胞形态和数目完全一样的染色体。

2、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小结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课堂练习:

作业: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成熟植物细胞

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c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一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入新课(2min)

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①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②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学习新课(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师做出下列总结:(4min)

①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②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③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7min)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列出每个过程的反应方程应式,强调[H]的写法,讲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阶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个阶段的反应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请学生上台写出反应式,并修正讲解。(1min)

(4)教师做小总结:(4min)

根据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气和6mol水,将产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达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过表格比较三个阶段,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呢?

共同点:都需要酶的参与;不同点:从反应场所,反应物,生成物,放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强调:①反应场所从细胞质到线粒体中,又从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上的区别。②第三阶段产生大量能量,与氧气参与反应有关。③各阶段的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联系: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第一、二阶段的反应产物[H]作为第三阶段的反应物参与反应。

2、无氧呼吸(7min)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两个阶段:(3min)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过程:①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不彻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彻底分解。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根据产物的不同分为——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板书两种无氧呼吸的反应表达式:

①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归纳得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并试着标出关键词。(3min)

特点:不需O2;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能少。

了解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196.65KJ),与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较少。

提问:与有氧呼吸相比,同样是分解葡萄糖,为什么无氧呼吸只能够释放少量能量?

答: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只释放出少量能量。

3、细胞呼吸原理及运用(7min)

(1)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5min)

ppt出示并填写相应表格,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揭示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构建知识框架,通过箭头表明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产物,分析得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5min)

(3)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分析生产实践中的现象。介绍细胞呼吸原理常常运用的几个领域。(2min)

①发酵技术:酿酒等;②农业生产:晒田等;③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低温储藏等。

(三)布置课下作业(2min)

完成P96页习题,尝试把归纳所学知识,画成表格或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 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标签:教案高中

高中生物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