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

颜初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好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在学习这无限的海洋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板书设计:

营养繁殖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篇2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__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篇3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__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__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

(1)生物学是科学。

(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篇5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该课题是济南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我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根据要求,我主要谈谈第4个方面。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概念,理解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过对照实验认识到叶片多少影响蒸腾作用效率,为学生理解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的做法做知识铺垫。接着提出问题:叶为什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当然这与叶的结构有关,自然展开第3个教学环节: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具体操作分两步:

第一步,制作临时徒手切片,让学生按照“五个环节”展开:

(1)明确目的要求

(2)清点材料用具

(3)阅读实验步骤

(4)讲解操作要领,强调安全问题

(5)做好分工,开展实验。

第二步,观察制好的临时切片,请同学们遵循“四个动作”进行:

(1)、看看(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结构)

(2)、画画(简单绘制叶片基本结构)

(3)、比比(将绘制图与课本叶片结构模式图比对,强化认知)

(4)、赛赛(组内抢答各部分结构名称)教师巡视并指导。

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叶的正面绿色深些而背面浅些?”“秋天的落叶为什么大多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叶片的结构,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为下一节光合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利用课件“叶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叶片基本结构进行总结概述。(板书:叶片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散失的呢?继而展开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观察表皮临时装片

为使学生能形象的了解气孔的位置和分布,指导一名学生进行形象演示:

将课前刚摘下的冬青叶一片用镊子夹住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片刻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叶片表面产生气泡。据此使学生明确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气泡的位置就是气孔的位置;并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面和背面气泡数目?并迁移学生的认知:分析气孔的数目、分布特点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初步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组织学生制作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甲、乙两组分别制作上、下表皮临时装片,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保卫细胞和气孔,然后相邻甲乙组互换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引导学生明确气孔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借此引导学生比较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板书:比较表皮细胞、保卫细胞)

对于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展示在“春天阳光下、夏天阳光下、阴天潮湿环境、电吹风吹叶片”四种情况下蒸腾作用强弱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强弱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动状况;并通过课后思考与练习中“某一植物在一天当中某些时段的失水量”加深认知理解。

接下来回归到开始导入的问题:植物体内99%的水分用于蒸腾作用是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呢?随即引入第4个环节:

4、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活动四:体验感悟蒸腾作用的意义

体验:用吸管喝水。让学生体会到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感悟:用热棉球擦皮肤。让学生感悟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讨论交流:结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及蒸腾作用示意图,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基础上,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

(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叶不会被灼伤?

接着引述问题“夏季移栽植物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来拓展学生思维,唤其环保意识,诱其环保行为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5、拓展思维,环境教育

最后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及对部分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考核,达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第6个教学环节:

6、梳理内化,达标升华

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以求内化,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以求升化。

当堂达标(我能行):(略)

七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