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生物教案 > 八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白满川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八年级生物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生物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 (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

问: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会发现桃子、李子这些植物的果实只含有一粒种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多粒种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述:当果实和种子形成后,植物体要尽可能将它们传播出来(果实中有种子),这样才能够扩大自身生活范围。你们所知道的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类型(重点)

(3).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难点)

⑷.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多媒体展示】有显著遗传特征的父子的照片:瞧这父子俩

1.房祖名长得像成龙这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2.房祖名和成龙长得一模一样吗?这种现象又叫做什么呢?

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所以亲子间有相似性,即有遗传现象产生。那变异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回顾旧知思考回答:这种子女和父母之间长得像的现象在我们生物学上称遗传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显而易见他们长的不一样,这种现象应该叫变异。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及探究心里。而明星恰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合学生的“胃口”。

引出课题

导入目标

2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将要达成的目标。通过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

4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将要探讨变异的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自学提示: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时间4分钟)

①什么是变异?

②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③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

④生物变异的意义?并举例

⑤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在课本中找到并思考: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把获得的信息做好标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的得到巩固,不懂得有待认真听讲和理解。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14分钟过渡: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怎么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展示一下自学成果。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变异现象。什么叫做变异呢?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结。

(板书 一.变异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过渡: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体展示:生物变异图片

1.变异存在于同个物种之内:菊花

2.变异存在于同个物种之内:马

3.变异存在于一家三口之内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变异和遗传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变异的原因

(二)变异的原因

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你们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

如果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将表现为大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差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 后代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是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也就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将小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分析的也很透彻。那么你能否根据以上的 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请你来总结: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变异的

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

表现 给后

代 给后代,一般只表现在

原因由 而引起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____变化而引起的

(板书二:变异的类型1.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

举例:肤色正常的夫妇和他们白化病的孩子这种变异属于哪种类型?

回答正确,人类的白化病就是由于基因的改变引起的

学以致用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 们观察下面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昆 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思考这种变异有什么意义?

提问:玉米苗中的白化苗有利于生存吗?(提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有叶绿体)

可见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哪两类?

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材料】

(1)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2)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提问:通过以上的事例,你能说说变异在生物上有什么意义?(提示:从整个种群的生存来说)

(板书三、变异的意义)

过渡:总结的非常好。下面我检测一下大家对知识应用的情况。

请同学观察课本87页-88页图4.4-13判断下列变异属于哪种类型,说明其判断理由。

很好。可见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都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

【多媒体展示图片:】判断下列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

变异: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现象称为变异。

学生利用平时所见所闻,互相交流变异的现象。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1.金鱼有许多种类

学生2.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

学生3.狗有很多品种学生4.不同的土地里结的花生是不一样大

……

观看老师展示的变异图片,认同生物变异的 普遍性。

小组讨论、交流后选代表回答:

生1:我们小组认为可能是土壤条件不同,也就 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

生2:我们小组认为大穗和小穗是一对相对性状,也可能是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引起的变异。

如果我是育种专家,就将大穗和小穗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它们的后代如果都表现为大穗那就是由环境的影响引起的变异。如果小穗的后代表现仍为小穗,那就是由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

生:小穗,因为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生:小穗,因为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学生根据以上的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学生看图思考,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⑴是由于基因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⑵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学生认真观察昆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回答:螳螂的体色、形态与环境非常相似,有利于生物的 生存。

叶片出现白色说明叶片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就意味着它无法生存。

总结: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⑴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可以 抗倒伏,有利于生物生存

⑵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生物生存。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因为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

观察、判断、回答:

1、2、3幅图属于可遗传变异;他们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4幅图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它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

回答:

图1是有利变异

图2是不利变异通过老师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深入课本,加深对自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体现。而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得到圆满的解决达到理解的层次。

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加深对变异概念的认识认同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析与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通过比较和总结,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加深学生对变异不同类型的认识,达到理解应用的层次。

通过“火眼金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

在老师的提示下思考生物的这种变异对生物个体而言有什么意义。

在获得新知识后,及时练习应用,加深学生对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的理解。

通过一系列的有力变异和不利变异的事例,很自然的得到变异的意义。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8分钟过渡语:正是因为有了 变异,生物才会如此地多姿多彩,我们也可从丰富的生物世界中选择人类所需,加以培育,并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人工育种工作。请问,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利用的是哪一种变异呢?

对了。怎么利用可遗传变异进行育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四、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多媒体展示】

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它们引起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并向科学家们学习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

【多媒体展示】

学生:利用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学生分组探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A组:讨论人类是怎样从产量不同的奶牛中选育出高产奶牛。

B组:讨论通过杂交怎样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

C组:讨论分析太空椒是怎么回事?

D组:讨论分析染色体的加倍的草莓。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回答

A组代表: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B组代表: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可以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

C组代表: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D组代表: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加倍,产生新品种。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通过生物变异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5分钟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拓展应用

有人说“如果没有遗传的变异, 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谈谈你的观点。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求:合上课本,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道理。因为各种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强化了知识的识记。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如下导课: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29页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跃课堂气氛;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时身体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发生了运动;三、让学生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出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

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观看录像,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运动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

A.杠杆作用 B.动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点作用

答案:B

2.关节在运动中起

A.连结作用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动物的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B.协调作用

C.动力作用D.杠杆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连在骨上的结构是

A.关节B.韧带

C.肌腱D.关节囊

答案:C

5.屈肘动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

答案:D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须接受由神经传来的兴奋,才能收缩,进而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运动。某人脑部外伤,可能是伤害了运动中枢,致使兴奋不能传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缩。若长期不运动则肌纤维萎缩、瘫痪。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板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结构及功能: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呼吸系统——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呼吸频率加快

2.消化系统——消耗有机物,加快吸收,产生饥饿感

3.循环系统——消耗氧与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与废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肤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张,体内热量随汗液分泌而释放,出现脸红、出汗等现象

5.神经系统——代谢速度的加快,产生肌肉酸困、疲劳、饥饿、热、竞争等复杂的感觉和运动

三、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课前检测: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

2、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 、 等无性生殖的方式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3、 昆虫的特点:身体可以分为 、 、 三部分;头部有一对 ,一对 和一个 ;胸部有三对 ,一般有2对 。体外还有防止水分散失的 。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过程:

一、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 生殖:有性生殖

2、 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P9页图)

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应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特点: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二、 其它昆虫的发育

1、 昆虫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

2、 变态发育的种类: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①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也经过卵、幼虫、蛹、 成虫四个时期, 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②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运的昆虫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

3、 蜕皮: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完全变态的昆虫蜕皮发生在幼虫期。家蚕的幼虫要蜕5次皮才能化蛹。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蜕皮发生在若虫期。蝗虫的若虫跳蝻要经过5次蜕皮。

4、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家蚕有性生殖,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变态发育蝗虫有性生殖,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变态发育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有性生殖

二、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例:蜜蜂、菜粉蝶、蚊、蝇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例:蟋蟀、螳螂等

课后巩固:

1.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

A 卵→若虫→蛹→成虫 B 卵→蛹→若虫→成虫 C 卵→若虫→成虫 D 卵→蛹→成虫

2.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 )

A 形态结构不同 B 生活习性不同 C 身体较大 D 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3.对蝴蝶的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受精卵、毛毛虫、蝴蝶、蛹 B.受精卵、毛毛虫、蛹、蝴蝶

C.蝴蝶、毛毛虫、受精卵、蛹 D.蛹、毛毛虫、受精卵、蝴蝶

4.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要多次蜕皮,如蝗虫要经过5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成虫。那么他们蜕皮的原因是( )

A. 进行气体交换 B. 外骨骼不能随生体的生长而生长

C. 减轻体重,利于运动 D. 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灵活

5.蚕茧代表家蚕的( )

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期

6、明辨是非

①.所有昆虫的幼虫都要经过五次蜕皮。( )

②.蝉的若虫所蜕下的皮称为蝉蜕。( )

③.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

④.蝗虫的成虫不再有蜕皮现象。( )

⑤.蚕的幼虫吐丝作茧是为了人的需要。( )

7、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家蚕生殖方式都是

发育都是发育完全变态蝗虫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2、知道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有利于青少年呼吸系统的发育和加强。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余时间收集与课上内容相关资料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在课上利用分析得到的信息为所学内容服务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收集的资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自己不吸烟,并劝家长、亲友戒烟;宣传吸毒的危害误国、害民、坑家庭、毁自己。

教材分析

积极锻炼身体,讲究呼吸卫生和禁止吸烟、吸毒的道理是本节的重点。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本节无难点。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应该是终身必要的。同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对于大多生物生来说,正处于对吸烟好奇的时期,家庭、社会的影响常常大于学校的教育作用,真正做到不吸烟、尤其是终身不吸烟则更难。吸毒常自吸烟开始。

教法建议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呼吸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呼吸系统保健的措施。关于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联系学过的呼吸频率、呼吸深浅与肺活量的关系,结合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体会,领会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良好作用。讲述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第一节中学生测得的胸围差和肺活量,指导学生对本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体育锻炼对肺活量的影响和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有关吸烟的危害的内容,建议让学生查阅资料,及做吸烟有害的社会调查调查肺癌患者与吸烟的关系,烟草生产为国库增添多少利税?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我国用于治疗吸烟所造成的疾病费用和弥补劳动力丧失及早逝造成的经济损失又有多少?并写出调查报告在班里演讲,最好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一节班会时间开一个烟弊大于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人,肺癌专家,卷烟厂厂长,班主任,学生会宣传部长等,各自陈述自己角色的观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上安排学生观看烟雾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小白鼠等的毒害和对呼吸器官的影响的录像,或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看到吸烟人的肺与不吸烟人的肺做对比的标本展览,深刻理解吸烟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道理。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呼吸,而呼吸的完成又与呼吸系统各器官的健康与否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迅速发育时期,保证呼吸系统的健康就尤为重要了。

进行新课:

阅读课文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对呼吸系统有哪些好处?

2、 讲究呼吸卫生应从哪几方面做起?我们能够做到哪些?哪些我们暂时做不到,但应力争做到?

3、 你身边吸烟的人多吗?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板书)

待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利用第一节中学生测得呼吸频率、胸围差和肺活量,指导学生对本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另外要求学生学习本课后,制订一个身体锻炼计划,征求体育老师的意见,坚持付诸实践,半年或一年后再来测定自己的肺活量、胸围差,与现在的肺活量、胸围差作对比,继续检验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二)讲究呼吸卫生(板书)

1、 用投影片打出当天天气预报中关于空气污染指数,引入呼吸卫生。

2、 分小组讨论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要求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3、 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污染源,保证呼吸卫生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启发、讨论)。

板书:(1)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清洁。

(2)用鼻呼吸

(3)不随地吐痰。

布置课外活动1调查在公共场所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利用双休日在学校或家庭附近的热闹的公共场所,如商店、公路、电影院等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数,数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数和随地吐痰的人数,计算单位时间内不随地吐痰的人数占通过人数的百分比。在同一地点设置不随地吐痰的宣传栏,再做如上统计,看统计结果,分析原因。

(三)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板书)

1、 观看录像,使学生获得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的感性认识。

2、 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己查阅和调查的有关吸烟对人体健康及社会危害的资料。

(2)假如有人诱惑你吸烟或吸毒,你用什么方法拒绝?

布置课外活动2调查家长吸烟的'情况,为家长算一笔吸烟账。

调查有吸烟史的家长或其他长辈、亲友的烟龄、每天吸烟的量、平均吸烟的烟价,计算:

这位家长用于吸烟的钱已经花了大约多少元?

若从现在起开始戒烟,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后半生可以节省多少钱?

以每年交300元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读书计,这笔钱可以资助多少名失学的学生读书?

和学生处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参观自然博物馆,参观禁毒展览。

和班主任配合的吸烟弊大于利的主题班会:

主持人(创设问题情景):人们明知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特别是呼吸科医生,坚决反对吸烟,可是,为什么我国吸烟的人还是很多?为什么工厂还要生产香烟?为什么政府不明令禁止生产香烟?他们都是怎样想的?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看我们的主题班会吸烟弊大于利。

扮演政府主管部门决策人的角色陈述:烟草生产可以为国库增添利税,每年高达几百亿元人民币;卷烟厂为成千上万的公民提供就业机会;香烟名品出口可以创汇;虽然我国的《烟草专卖法》禁止大众媒体播放烟草制作广告,但是,各大跨国烟草公司资助了我国不少体育比赛 因此,目前下令禁止香烟生产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只有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强大,从生产落后的小企业开始,逐渐取缔香烟的生产。

扮演肿瘤科医生、肺癌专家的角色力主禁烟,其理由是:1992年卷烟生产上缴利税305亿元。同年我国用于治疗吸烟所造成的疾病的费用和弥补劳动力丧失及早逝造成损失总额高达409亿元。在我国的大城市中,近10年肺癌死亡率增加了5倍以上,大约80%的肺癌患者是长期吸烟引起的。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多10~20倍。

扮演卷烟厂厂长的角色报告:该厂每年向地方及国家纳税,利税是该地区第一大户。厂内有20xx多名职工正在加强科研,调整产品结构,研制新产品。争取在两年内实现对老厂的改造,建成现代化的新型企业。

学生会宣传部长展示学校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实验结果烟雾对小白鼠的影响,烟草浸出液对草履虫的致死性,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学生会环保部长展示烟雾对环境尤其是大气造成的污染资料,说明吸烟对整个生物圈将带来的危害。

教师总结:吸烟弊大于利。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

(二)讲究呼吸卫生

(1)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清洁。

(2)用鼻呼吸

(3)不随地吐痰。

(三)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探究活动

抽烟与肺癌的调查报告

摘要:肺癌发病原因很复杂。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一般认为肺癌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吸烟,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沥青、石棉、石油废气和放射性物质如镭、铀等。也有人认为,患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和肺炎的人,容易得肺癌。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肺癌一题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肺癌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肺,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

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

调查过程:

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肿瘤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肿瘤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肺癌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肺癌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

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

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肺癌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肺癌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

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肺癌有重要的关系。

作者的建议:全班同学可向全校同学乃至全社会发出倡议:为了自己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问: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果。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他同学可补充。

观看大屏幕。然后讨论,并回答问题。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请小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示。

2、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与动植物共生

观看大屏幕。对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感到震惊。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如扁桃体炎、脚癣等。积极思考,争相回答。

学生列举出利用细菌和真菌可生产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标本图片。对真菌、细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惊。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列举微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庆丰霉素等。

认同“以菌治虫”的优点。

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初步理解“共生”。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组讨论回答思考题,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

提问:了解维生素B、K对人体有何益处?

大屏幕展示细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图片,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

引导思考:1、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

2、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列举)

提问?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虫”。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讲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讲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导学思考“生物固氮”的优点?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提示维生纯洁B/K对人体有何益处。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细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来源:ZXXK]

重点难点: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教具教法:

课件、挂图;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师:“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诗都是描写了蛙的叫声,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生:春末夏初青蛙叫得很厉害。青蛙一般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池塘里、小河旁。

师:说的很对。那么青蛙为什么会鸣叫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歌喉还是有其他原因?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

生:我想青蛙唱歌和孔雀开屏差不多,都是为了吸引雌性。

生:只有雄蛙才会唱歌。

师: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平时大家的观察很仔细。雄蛙的口角两边或一边有鸣囊,一到繁殖季节,它们便卖弄自己的歌喉,吸引雌蛙。雌蛙以鸣叫声来选择雄蛙。所以说青蛙的鸣叫是和生殖有关的一种现象。那么,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

生:有时在水里面会看到一只青蛙爬在另一只蛙背上。

生:它们还紧紧的抱在一块儿。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就叫“抱对”。抱对后,雌蛙排出卵细胞,雄蛙释放出精子,雌雄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抱对”有什么意义呢?

生:雌雄蛙紧紧的抱在一块儿,可以使卵细胞和精子更好的结合形成受精卵。[来源:]

师:说得很对。大家见过这种受精卵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上下两面颜色一样吗?

生:见过,而且是很多粘在一块儿,一团团的。

生:它上面的颜色深些。

师:很对。上面的颜色深有什么好处呢?对,主要是为了吸收光,利于本身的发育。大家通过学习蛙的生殖活动,想一下青蛙的生殖有什么特点?必须在水里进行吗?

生:青蛙是体外受精。

生:雌雄异体,并且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师:非常正确。青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师:大家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下面请同学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小蝌蚪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来源:ZXXK]

(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

师: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呢?

生: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找。

生:小蝌蚪不知道自己和妈妈长的差别太大,因为一般动物孩子和父母都长的差不多。

师:蝌蚪和青蛙有哪些主要区别呢?

生:蝌蚪像鱼,有尾巴,青蛙没有。

生:蝌蚪没有四肢,青蛙有。

生:生活环境也不一样,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蝌蚪只能生活在水里。

师:大家看课本P48彩图思考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呢?

(学生思考、回答)

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受精卵--蝌蚪--有后肢的蝌蚪--幼蛙--成蛙

师:大家看那组同学更正确呢?

生:第一组。

师:很好。像青蛙这样,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大家知道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那么谁可以确切的说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像青蛙那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呢?[来源:]

生:蟾蜍也是。

师:很好,其实还有很多,像:大鲵,也叫娃娃鱼,还有蝾螈等等都是。我们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师:很好。大家通过学习知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那么水环境的好坏对青蛙有很大的影响。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青蛙呢?

生:保护水资源,使青蛙可以更好的生活。

生:爱护青蛙,不乱捕杀它们。

师:说的很好。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

测试题:课后练习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八年级生物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