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投诉举报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doc
点击下载文
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软件;
3、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在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语文教案 篇2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想把本篇文章分为两课时,四个环节进行授课。第一课时为“初读感知—品读赏析”两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完成词语积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第二课时为“研读探讨—拓展迁移”两个环节。在这一课时里要对文章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突破教学难点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迁移升华文章的主题。教法上,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并注意点拨。学法上,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并能深入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应通过“学中玩”的方式,达到“玩中学”的目的。本活动围绕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创造性、综合性、趣味性地开展语言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幼儿积极交往的能力,是新《纲要》儿童语言教育观的具体体现。

活动目标

1、巩固掌握生活中常出现的反义词。

2、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3、让幼儿初步练习使用反义词语和相对的.话。

活动准备

1、一新一旧,一厚一薄,一大一小的两本书。

2、红绿灯标志,方向盘,警察帽。

3、幼儿用的纸和笔。

活动重点

巩固所学反义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难点

练习使用反义词语和相对的话。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两本书,让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引出三对反义词“大——小”、“厚——薄”、“新——旧”,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反义词,并初步练习使用反义词语和相对的话。

  二、基本部分

(一)、和我做的不一样。

1、玩手部游戏“轱辘轱辘”,复习几对较简单的反义词。

(1)、幼儿游戏后,问游戏儿歌中有没有反义词?

(2)、请幼儿找出反义词,并找一个好朋友配合,将每对反义词用动作表示出来。

前前——后后 上上——下下 左左——右右 长长——短短 高高——矮矮 大大——小小

(3)、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动作,说出相应的反义词语。

2、教师边说词语边做动作,幼儿边说边做相对相反的动作。

穿衣服——脱衣服 开门——关门 进教室——出教室坐下——起立 分开——合拢 手心——手背

向前进一步——向后退一步 动——静

(二)、和我说的不一样,复习较难的反义词。

1、幼儿围成圆圈,准备玩听说游戏“警察与司机”。

2、老师扮警察,先让个别幼儿扮司机,最后全体幼儿扮司机,对反义词。

多——少 对——错 远——近 深——浅 粗——细 胖——瘦 轻——重 方——圆 来——去

快——慢 沉——浮 黑——白 好——坏 冷——热

里——外 哭——笑 饱——饿 白天——黑夜 整整齐齐——乱七八糟 认认真真——马马虎虎

吵吵闹闹——安安静静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3、教师小结:小司机们反话说得好,警察亮出绿灯,你们都可以通过,回到自己的座位。

(三)、想想、画画、讲讲。

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用符号图形表示相反的意思,并大胆讲出来。

三、结束部分

幼儿自由结伴游戏“警察与司机”,巩固所学词汇,尽

情玩乐。

(附儿歌)

一、轱辘轱辘

前前后后,

上上下下,

左左右右,

长长短短,

高高矮矮,

大大小小,

轱辘轱辘—,

轱辘轱辘二

轱辘轱辘三,

轱辘轱辘四,

轱辘轱辘五,

看谁是个好孩子。

二、警察与司机

我是交通警察,

站在红绿灯下,

司机开车通过,

先说一段反话,

(警察)我说**,

(司机)我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案例点评

青蛙吃害虫这节课从教学设计思想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均能体现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数学课。

1.本节课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认知、能力和情感。较好地体现《标准》所提出的发展性目标和知识性目标。具体的设计思路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有参与,课中有讨论,课后有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当今开放式教学所渴盼的。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多边交往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这样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情境给出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仅仅起调控和指导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好表现、求成功的心理需要,而且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和喜欢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3.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道理,促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重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4.教师在鼓励性评价中重视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5.教师的语言富有儿童情趣,特别是:你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从语言中让人感到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参与者。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5

一、破题入手:

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二、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

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发现点之一)

三、为什么按政党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

(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发现点之二)

四、“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

(再细读第三小节)(发现点之三)

五、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

(不,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四)

六、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后全胜?

(发现点之五)

七、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发现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的“最短程”。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会写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供展示台,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春雨的词语、诗句,师归结,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自学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3、出示生字,认读生字,重点检查并纠正以下字的读音:品尝播种血脉

4、指导学生记住以下生字的字形:沟蹄滑密撒播乳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催发种子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表现了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推:左、中、右三部分布局要合理,右边的四画不要写成三画。

密:下部的“山”不要写成“虫”。

五、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结:

同学们,春雨到底有多美,美在哪,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3、预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春天美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齐读课题。

1、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该怎么读题呢?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出示文字: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4、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读一读,说一说。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

(板书: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春雨》。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写在积累本上。

瀑布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叠、喻、屏”3个生字,会写“瀑、滩”等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叠(提醒学生:中间是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结构复杂的字的字形,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2、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引入新课: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

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3)、“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如烟: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五、作业:

1、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2、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惠、崇、欲”等几个字;会写“晓、鸭、芦、怜”等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小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明确:不是,是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①、齐读诗题。

②、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③、释“园”、“不值”。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

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

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读诗句,悟诗情。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2、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3、指导背诵课文。

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根据板书,加入动作)

五、总结全文,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读一读、背一背其他写春天的古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童年生活中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指名说)那同学们想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吗?好,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和作者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自学的收获。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五、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六、总结全文,谈收获。

(1)、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2)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七、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能积累成语及名句;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文大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二、积少成多。

1、读读词语,发现这些词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词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四、作业:

1、积累词语名句。

2、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樱花玉兰花等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围绕“花”写一段话,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