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读后感投诉举报
万物读后感
万物读后感.doc
点击下载文
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软件;
3、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万物读后感万物读后感

万物读后感

万物读后感(通用2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物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物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万物简史》后,深有触动。此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寥廓得空宇、第二部分:地球的大小、第三部分:进入新时代的黎明、第四部分:处境危险的行星、第五部分:生命本身、第六部分:人类的进化过程。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四部分的第一章《砰!》。这章主要讲了:艾奥瓦洲曼森下面的泥土有点怪。过了41年后,派了一支小组来到了那个地方,它是由远古火山的活动而造成的,可是其实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当时,人们都知道小行星是岩质的,但是当时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威力,终于在1994年7月16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留下了地球表面上大小不同的坑。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凝视着太空寻找着灭绝性危险。因为地球就是一颗危险的行星。

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们人类实在太脆弱了,不能预测下一个灾难,也不能解决这种灾难。即使成功的把小行星变成碎片,砸出来的很可能是一连串的岩石,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砸过来。威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也不可能发射一飞船,警察为我们干这活儿,因为宇宙中还隐藏着看不见的暗物质,更不可能在地球上观测,除非有一个人正巧拿着天文望远镜看着它,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并且,你要知道,地球也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的星球。这是随时随刻都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超强自然的灾害。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别等到世界末日那天到来,这就后悔太晚了。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要保护那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首先:我觉得不能过度开采矿物,那些数万年甚至数亿年形成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周期非常的缓慢,可是不出几个年头就会被全部开采完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其次:不能污染环境,最近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污染了许多吨的海水?从这些海水打捞上来的海产品,都是受污染的,不仅损失了一大笔美元,还污染了环境,后果非常严重。接着:不能乱坎乱伐,这样不仅森林其罕见,还会增添很多麻烦,就会受到大自然的的惩罚,增添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果也是相当惨重的!最后不能乱捕猎,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吃什么?

所以我很喜欢《砰!》这一章。

万物读后感 篇2

《万物生光辉》内容概要: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哈利依然继续奔波在美丽的约克郡乡间。爱吃薯条的小胖狗,对哈利冷若冰霜的流浪猫,还有让他在音乐会上如坐针毡的跳蚤们……除此以外,这次还新出现了一位令人发噱的兽医助理卡隆,他独树一格的特质以及与动物亲善的魔力让人拍案叫绝……

根据西方的说法,世间的万物皆因上帝而创造。它们是神圣的;它们是美丽的;它们是灵性的。 不过随着人们的逐渐入侵,越来越多的地方为人类而占有。我们也许在渐渐疏离于世间万物的真正之美。不过,我们不必过于着急。因为终究有着那么一群有思想,有梦想,有行动的人们在记录下万物的光辉所在。《万物生光辉》一书便是记录想那些有关的灵动之美。作为吉米-哈利的第五步万物系列作品,我们在此书中可以尽情领略到来自于他笔下的最为纯正的光辉力量。“感受最纯真的幽默,邂逅最可爱的动物”全书以此为核心,一一通过诸多个的小故事描绘着一片纯净之下的万物光辉。尽管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作者的作品,但是我却依旧情不自禁地身陷其中。

事实上,我早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略有耳闻这位作家的相关作品。他通过兽医的视觉角度,凭借风趣幽默的问题,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刻画入微的描述手法将他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因为他是一名兽医,所以他有最为权威的动物发言权;;因为他的人格品质,所以他有最为爱心的感情宣讲----在这部外国文学作品中,我通过那些文字见证着来自于大自然中生物的灵动之美。除了作者的文字描述,我们更可以从书中看到好几幅素描图片。最初封面之上的.小松鼠啃食松果的憨态可掬;随后章节中穿插入的小动物造型;随书赠送的奶白色明信片-----文字和图片,一切都浑然天成般地展现着世间万物的美丽。就此书的内容,作者将每个不同的小动物通过不同的章节进行了描绘。不过,我们读书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只是在观望着一个动物世界。

事实上,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更是一个个运用拟人手法展现的,有着各种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爱好的小精灵们。它们有着自己各个不同的故事。

万物读后感 篇3

本书是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传记。霍金被人们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霍金的一生非常了不起、激励人心,他是位家喻户晓的卓越的科学家。然而他却是个患严重肌萎缩症的残疾人,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头朝右边倾斜,肩膀左高右低,躯体瘦小扭曲,连嘴巴也歪成S型,坐在轮椅上。他20多年来所有的惊人成就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

本书讲述了霍金的成就一生,他的家庭,他的教育,他的婚姻,他战胜疾病探索科学真理的拼搏精神。但作为传记类书籍角度来说,这本书(荣楚欧著的)写的并不好,写的比较粗糙,只能作为一个对霍金浅显了解的入门。

大家都知道,霍金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他的`残疾程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残废。他一生中不仅生儿育女,而且成就非凡,喜爱音乐、书籍等,兴趣广泛。霍金的成就都归因于他的才华以及不懈努力。尽管被疾病缠身,他乐观坚强,训练自己的大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运作,放弃了手写方程式转而用可视化解决问题。我们很难想象的是,他日益衰败的身体却成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强大思维,成了他伟大成就的资源。

在《霍金传》一书中,不仅是霍金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霍金小时候不合群,还口吃、内向、运动能力差,由于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被同学们瞧不起,也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甚至不少科目还存在学习障碍。是他的父母用耐心包容、理解陪伴、因势利导,把他培养成充满自信的人,使得他在未来成就非凡。

最后让我们谨记巨星霍金的这样一句话: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万物读后感 篇4

在初一漫长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学习就是看自己喜欢的书了,《万物简史》其实是妈妈自作主张给我买的,我其实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递员都回家过年了,导致这本书一直没有送来,妈妈倒是很着急,我却无所谓,大年初六,快递员终于将书送到妈妈单位了。

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翻,感觉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业或者玩游戏啊,那是父母亲所不容许的,因此,我只好耐着性子看起这本《万物简史》来,读着读着,越来越喜欢了,书里面的文章涵盖地理、天文、生物、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总是能将很高深的问题叙述得非常简单,文风幽默风趣让人在阅读中感觉特别轻松,书中,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让我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独的行星》,看完这一章后,我感触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为什么我没有足够多的钱,没有好吃的,直到看完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幸运,也明白了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是啊,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时间、优越的位置、合适的行星,我们就不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没有父母亲在恰当的时候结合,也一样不可能有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对这个世界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奇迹,这实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奇迹,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幸运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暂的生命,认真的对待生命的历程呢,这本书里还告诉了我们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险的处境,宇宙通向我们的路等等知识,曾经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读完它,你讲不再会害怕和恐惧,以为你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本质。

读完这本书,我也基本明白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那里去”、总之,这不是一本仅仅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书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启蒙教育书籍,读《万物简史》,我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对当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万物读后感 篇5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万物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是我在众多书籍中不经意间所注意到的,但就这一眼,这本书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吸引我的不仅是它那饱含深意的书名,更是它书面的那句“世界最难把握的,不是一生,只是一念。认真对待当下每一个念头,养出一生清朗的善意”。

或许大家都听过,看过甚至说过“一念成佛(天堂),一念成魔(地狱)”。这人的一念真的如此重要吗?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知道什么事情都存在着两面性:好与坏。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坏人,每个人生来就不是坏人,只是后来某些事情的发生而走向坏人这条路,但真正将其变成坏人的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念想罢了,当这个念想一产生就无法消除,从而一步错步步错。其实一个人突如其来的念想可能会使他人痛不欲生,就如同校园暴力一样。所以呀,一念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故而当我们产生某一念时,我们需要再三思量再决定是否要遵照这一念想来执行。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着一堆渔民夫妇,丈夫每天打渔回来,妻子就从这些鱼里挑出一条最好的,取中段来变着花样做给丈夫吃。几十年来,他们俩从来没有吵过架,有一天,老先生对妻子说:“你可不可以给我做一次鱼头啊,我这一辈子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头了”。妻子却流着泪说:“我自从当姑娘起,就认为鱼肉是这世界上最好吃的。为了爱你,我把鱼肉都给了你,鱼头我自己吃”。原来世界上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永远都是我以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的确是啊,“懂得”这一词确实比爱还奢侈,奢侈到很少人拥有,就连你最最最亲的父母都很少能懂得你,当然有些人还是比较幸运的,身边有不少懂得他(她)的人

懂得他人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一种社交方法,它会使你无论在哪个群体中都能混的如鱼得水。虽然我们身边可能没有懂得我们的人,但是我们要做那种懂得他人的人。要做懂得他人的人,就不能什么事情都以自己的看法来,而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要学会换位思考。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部分理解,这本书写的很不错,值得去看看,它还教会我许多不一样的道理。

万物读后感 篇7

《万物》是2005年出版的讲述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一本书,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

雷德侯教授以西方思维模式,从微观的考古学资料和直接观察的第一手经验进入宏观的思想文化领域,通过文物、图像志等多方面材料的细致考察,对书法、绘画、陶瓷、兵马俑、印刷等中国艺术中制作和创造过程中共同的因素“模件化”进行探讨,为中国艺术史的`编写带来了新思考。从使中国得以保持一统的汉字入手,探讨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建筑、印刷、雕塑、书画等各门类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共同因素—模件性,并阐释了中国艺术所独有的创造力,一种与西方忠实的模仿自然完全不同的模仿的替代方式——模仿自然创造法则,认为创造力是模件与个人特性的结合体,得以创造出成千上万的艺术品。

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全书分为八个章节,依次是︰汉字系统、复杂的青铜铸造术、神奇的始皇帝大军、工厂艺术、建筑构件、印刷文字、地狱的官府风貌、笔法可否自由。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雷德侯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我们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本书带领我们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提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的。

《万物》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以西方学者的眼光和思维,阐述了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本将中国工艺美术和绘画书法相结合的美术史书籍。我相信这本书专业性的知识会给我带来无限的启发。

万物读后感 篇8

今天我看了《万物》的第六次大灭绝的现状。

很多人可能会问:“大灭绝难道不是一共就五次吗?”我也不知道,看了一会才知道:现代科学家认为人类因工业生产排出不干净的气体和偷猎行为经常出现,使很多动物植物灭绝。

我看到书中写了:第六次大灭绝主要是植物灭绝,极危的植物就有四千多种。我总结了一下其它濒临灭绝的动物,大概是分为有五种极危的`生物分别为爬行动物,鸟类,无脊椎动物,昆虫,哺乳动物这几个物种,他们的极危种类有三百多种。而鱼类和软体动物和两栖动物极危的种类就有一百多种!我觉得,这几个极危数量为六百多种的生物好像都跟水有关系啊!又一想:也对啊,似乎水被污染的也最多,人类往海里扔垃圾,排臭水,因全球变暖冰川化掉海平面上升,受害的是沿海城市的老百姓。

我觉得:人类要是能不排污水,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大自然也会回报给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的。

万物读后感 篇9

这本书的方法论很简单---模件化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产生中起主导作用,结论很明确:书法与文人画是模件化与个性的结合,其他艺术品是模件化的直接产物。

雷德侯教授,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1961 -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1969年以《清代的篆刻》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2005年9月7日,雷德侯教授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美国汉学家史蒂芬·欧文(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序言中磋叹:“不管我们如何努力,那些最优秀的中国同行的学问之深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但是如今看了西方汉学家的著作不得不感叹:经过持续努力,西方学者在面对某些学术专题时的材料功夫已不在中国学者之下,有时甚至令国内同行汗颜。固然,不是所有研究都需要强大的材料支撑,但是,在绝对需要严谨细致苛细周到的材料支持的场合,我们仍然经常见到轻慢材料的状况,这时,《万物》的示范作用就璨然可见了。

我们很少学者愿意像雷德侯那样亲自对古代艺术遗产做详实周密繁琐艰辛的田野调查;很少愿意俯下身子亲自量一量古代石刻的字径,摩擎一下其风化痕迹。这个问题看上去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不同的工作态度。在《万物》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作者对一个古老民族的艺术遗产的深挚感情、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尊重以及所有读者的尊重,这正是作者严谨工作态度的缘由。

然而,《万物》的魅力主要不在于材料,而是在于它提出了一组概念—模件、模件体系、模件化,以及从模件的角度对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系列独到阐释。

雷德侯开篇便说,“模件化”的解释思路得益于幼年时代玩耍中国拼图的游戏经验,但是为了《万物》的诞生,作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先是1960年代在巴黎与叶利赛耶夫共同开展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后又于1970年代在日本参与铃木敬研究小组受到凑信行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启发,以及与贡布里希的交谈,在深思熟虑之后,雷德侯教授才把“模件化”概念提取出来,用于中国艺术史的描述与阐释。

《万物》一书的构成方式也非常有趣,俨然成了一个模件化的实例。<导言>是全书的综述,像一个人的面容。第一章“汉字”是全书的一个基础模件,从第二章一直到最后第八章是另外一些模件,若干模件组合在一起,像一个人的身躯。全书的构成并不是层层递进格局,而是按照“第一章,第二章十第三章····一第八章”的并列平铺的格局呈现。或许作者正是在对中国艺术模件化的感悟与体察中习得了中国艺人的手法与智慧。

万物拟就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兵马俑、漆器、瓷器、建筑、印刷和绘画的创作加工,对模件体系做一番考察。本书还将探讨所以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历史演变,以及模件体系对特定的制造者和社会整体的.意义,沿着这条线索,读者们将会发现西方曾向中国学习模件化的生产知识,而最终要加以讨论的,则是艺术在中国的定义。

当然,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也会遭受抨击。其中最主要的争论来自书法。书中也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商代的青铜器工匠们为什么不充分发掘他们的技术潜力,为什么不始终如一的走机械复制的捷径,除审美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雷德侯用何种理论资源完全是他的自由,但是中国读者的批评也持之有故,毕竟,雷德侯的《万物》是一本解释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的书,《万物》的译本是面向中国读者的著作,自然,它必然要经受中国读者的检视,必然无法回避与中国古今艺术观念的碰撞。

《万物》这本书,采用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进行逐一考察,揭示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共同的创作原则,庶几达到了中国艺术中最讲究一个“通”字。我们习惯的朝代顺序、地域范围、社会背景、个人出生在这里统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失落。

循着《万物》的思路略作琢磨,也许能够发现,许多你自以为最熟悉不过的艺术品,其实你并不是很了解;囿于专业知识而回避的许多方面,其实离你并不遥远。通过《万物》看到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将多几分自然与亲切。

中国古代艺术门类的严格界限在西方学者那里并不存在,我们在强调差异的时候,他们却在寻求共性,年深日久,机缘凑合,内因受外力激发,就能打出和和融融的一片新天地来。玩理论是一种时髦,中国美术史研究中能玩理论的地方很多,也很需要玩一玩,但要想玩好,也没那么简单。

赞扬一位艺术家是为其“自然”与“天然”。或者,评论一位艺术家捕捉生活现象就像大自然所为,是中国批评家所能基于的最高赞赏。在西方的传统中,艺术家也以效法自然为第一要义,但是,他们追求目标的途径却迥然不同。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说,模仿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其制作貌似自然造物的作品,他们更想尝试依照自然的法则进行创造,并最终形成了全新的形态。

看起来,西方人好奇的传统根深蒂固,热衷于指明突变与变化发生的所在。他们的意图似乎在于学会缩短创造的过程并使之更加便捷。在一书中,这种勃勃雄心可能造成一种结果,那便是习惯性地要求每一位艺术家以及每一件作品都能标新立异。创造力被狭隘地定向于革新。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家们从未失去这样的眼光:大批量的制成作品也可以证实创造力。他们相信,正如在自然界一样,万物蕴藏玄机,变化将自然涌出。

万物读后感 篇10

今年暑假,我家购买了许多套语言精简且幽默风趣,内容充实,发自肺腑的图书。我贪婪地阅读着美妙的文字,时时刻刻感受到心灵的滋养。这些图书犹如广阔的大海,使我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趣味无穷。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这套《万物》系列图书了。

这套书原是妈妈购买,准备自己阅读的,可淘气的我可不会放过任何看新书的机会,便偷偷从书架顶上拿走了这套书。每当我在一个幽静的角落阅读它们时,便深深地感到无比的温馨。万物系列图书共四本,每一本的封面上都有一只手绘的动物,预示着这套书中的事都和动物息息相关。书中讲述了一件件兽医吉米医治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让人为兽医吉米热爱动物的品质感动,为他在为动物治病时遭到了动物拳打脚踢,身上留下了一个个“纪念品”而捧腹大笑,为他即将要被皇家空军基地最差的拔牙师——“屠夫”拔牙而捏了一把汗,为他被小京巴狗吴把戏当做叔叔,送礼,送签名明星片,还邀请兽医吉米参加舞会而乐不可支……书中那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语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使我爱不释手。

这是一套经典的图书,他就像一位历尽风雪的老人,在向后代讲述着自己当年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只是平常生活,却和别人有所不同;虽然只是唠唠家常,却因为年代的不同,在别人听起来,都是那样有趣。在我们为它的情节哈哈大笑时,更应该学习的是吉米兽医热爱动物,热爱生活的品质。

万物读后感 篇11

上上周趁着京东图书做活动,买了一堆书回来,主要还是小朋友的书了,不过媳妇也给我挑了几本。这几天每天晚上趁着在厕所泡脚的功夫读完了一本,叫《万物重构》,作者是微软中国区的CTO(首席技术官)。书不算厚,200多页,但是行间距比较大,所以看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只花了3个晚上,大概总共也就4个多小时看完。下面就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还算是比较有意思的。

万物重构

这本书重点介绍目前非常热门的技术话题,按他的话来说就是“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从这几个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在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会带来一次人类社会的重新分工和社会结构调整,从最远古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和目前的科技社会,都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从而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他认为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次新的社会分工的重新调整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世界上唯一不变就的就是变化。他认为整个趋势不可阻挡,我们作为现代人只有去顺应,适应这个社会或者被社会遗弃。在这几种技术驱动下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而且因为这次变革中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类、机器设备和其它动植物等的变动,所以他认为这次的技术发展会带来所谓的《万物重构》。

万物读后感 篇12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会像水和空气一样。

在几次人类社会的变革中,他举了2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机和电的使用。在蒸汽机出现之后,是的很多产品的生产效率比以前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方式高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原来手工作坊的工人不学习新的机器生产方式就会很容易被淘汰,而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大多数认识比较抵抗的,这是人类的本性。我去年也看了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正圆》也讲到,主角家族以前都是手工方式生产土布,在看了机器生产的方式之后惊呆了,经过重重困难引入了机器织布机,效率确实非常高,而这时候以前的手工作坊的工人便集合起来去破坏工厂。最后的解决方式当然是部分手工作坊工人学习新的机器生产方式而得到了好的发展。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交流电的发明,爱迪生和特斯拉都发明了电。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是使用直流电的,而特斯拉发明的是交流电。因为爱迪生公司的支持,直流电在一段时间站主导地位,但是直流电有一些问题,就是长距离传输,而且传输能耗比较大,需要的传输介质也比较苛刻。而交流电则有较好的传输特性。但是爱迪生但是就是不接受交流电,而且为了阻止交流电发明了电刑器具,在各地表演交流电可以电死动物等方式。但是最终的接口大家都知道了,今天世界上主流的电力传输和使用都是交流电。

而且今天工业生产和电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难想象今天停电或者工业机器没有了,我们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对于工业机器刚刚出现的时候所谓的机器会把人弄伤,电不够安全会引起火灾等等问题的考虑,已经完全不足以阻挡我们继续使用机器生产和继续使用电。现在我们对工业生产和电力的需求就像对水和空气一样,已经非常习惯使用,人们已经默认这些就是应该是必须有的,如果缺了反而是不正常不合理。

所以目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后也会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我们认为非常合理的存在。

人们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担忧

在16年google的AlphaGO战胜了围棋界的高手之后,整个技术界掀起了一整AI风,而且随之而来的也还有一整恐慌情绪。在技术界很多人随便拿一些计算算法甚至不是什么算法,再针对一个所谓的场景写几页ppt就开始到处寻求投资,宣传可以改变世界。在大公司也是类似,老板要求,那就拿一些算法和模型回来,进行调参,就对外说有成立AI实验室,而且有成果了。而且在一波人的推动下说AI来了,可以超越人、战胜人,未来人类有可能就会被机器人干掉。。。这类信息在17年18年初比较多,但是18年下半年以来少了很多,很多人开始冷静下来了,另外这几年AI除了在下围棋上大放光彩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要落地真正的AI还是很难的,很多场景下的那些算法其实都不能叫AI,只能叫规则下的模型参数乱调。尤其之前还爆出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翻译靠人工的事情。

人类无需过分担忧,但必须自强

这本书中提出了2个结论性的观点:1.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把人干掉2.人工智能势必会来,我们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适应,使用,甚至用AI来创造。

我认为这两个结论还是比较靠谱的,首先就说人工智能是否会把人干掉,从历史发展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很难。AI(人工智能)要想干掉人类,首要条件就是它要有思维意识,要有感情,而要想进化到这个程度目前非常非常非常的困。但是不能否认的就是AI一定会非常大的提升生产效率,比蒸汽机,比电的发明提升效率更大。历来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从单个人的能力来说和机器工具比较是远远不如的,我们的心算能力能和一个手机比?力气能和一个最简单的拖拉机比?所以我们要把AI当作一种高效工具来试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极大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是我们对外界改造能力和效率的升级。但这对人的要求也会更高,要驾驭这样高级的工具,当然需要更知识和能力。

而且每次的生产效率的大提升必然带来响应社会分工的变化。这里最直接的就是对生产工人的冲击,富士康试用机器人生产线,前几天还看到海底捞也开始试用机器人进行配菜和配送服务,工厂和餐厅只需要极少数的人就可以运营起来。相比AI干掉人类,这个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正圆》也是一样的,使用机器生产之后效率大幅提升,原来的工人和老板都要被迫转型为新机器生产的工人,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这样的发展。

只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时代,那么被社会淘汰的机会就会比较低。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断在有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工作职位产生。所以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寻找这些机会,在这些机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路子。

书中提到微软盖茨有句名言:我们的公司只有18月的生命力。其实这个话正对现在很多人都适用,毕竟唯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

科学,宗教,哲学

另外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个话题,也是比较有意思的,而且他的解说我认为很到位: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这三者不对立的,都是相互协助发展。科学,哲学,宗教都是在寻找响应的方法来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在心经中也有对世界理解的过程:声香味触法,在指导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一定是先从外部再到内在原理的过程。之前听一个法师见到心经和光波粒二象性的关系时我就惊呆了,因为他说佛法中早就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因为心经中早就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我认为时胡扯,不过目前看来还是有那么点意思。

另外还提到心学,对世界的认识要执行合一,知的部分时思考之学,行的部分时实践之学。哲学为大家思考世界提供了必要的方法知道,而且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在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是要结合哲学和科学的,所以对世界的认识必须时科学和哲学的结合。这些观点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我看来非常实在。

结论

这本书值得一读。我这里梳理的内容也不是书的全部,从一个技术男的认识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同时指导未来人们该怎么学习提升自己,怎么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

万物读后感 篇13

“生命是一团原子的化妆舞会”、“我们在宇宙里的存在是个奇迹”——《万物简史》

合上[美]比尔·布莱森的巨著《万物简史》,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可贵、存在的美好。心中,无限欣赏、赞叹……这是一本为万物写史、为万物立传的书,作者用极其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现代科学发展: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再到几乎难以解释的生命及人类诞生和发展的奇迹……

在生存空间上,从地球最深的海沟底部到最高的大山顶,已知生命的几乎全部生存范围只有28公里左右——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微乎其微。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生物而言,就更少了,上述空间有近99.5%以上,基本上——实际上是完全——对我们关上了大门。即使如此,地球对生命已经很和气了,放眼看看宇宙其他地方,要么是一团死寂,要么是一团热寂,总之,他们对生命并不那么友好。所以说,在这个宇宙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它需要一连串差不多永无休止的好运。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我们不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种存在并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

生命如此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某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或是被老师责骂后自杀;某花季少女因感情受挫为情自杀;某中年海归博士因工作不顺,事业受挫而自杀;甚至还有人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杀人越货,草菅人命,这些新闻屡上报端,让人看了不免惋惜。他们不懂生命之可贵,不懂它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来到地球上,又怎样熬过无数次灭绝的危险,才让拥有智慧的我们出现在地球上,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自以为是世界末日,轻易放弃了希望和奋斗动力,甚至想到轻生,更甚者去杀生。对于这些人,我多希望他们能看看路边石缝间的小草,看看荒漠中的'地衣,学习他们的坚韧,感受他们强烈的生存欲望,再看看生命进化的历程、人类血染的历史,就会明白人之为人的幸运。

生命是脆弱易逝的,需要我们努力扞卫。即使我们很幸运,但要确保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如上所述,生命的家园——地球——美丽却危险: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甚至人类自己,都潜藏着比想象中多得多的危机。战争、瘟疫、地震、火……我们经历过太多灾难。今后,仍有无数生存难题需要面对——温室效应、宇宙射线、星际陨星、太阳耀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需要为“生存”而努力,而勇敢,勇做生命的扞卫者。汶川大地震中,多少志愿者为了拯救生命而奋不顾身;动车事件后,多少市民排着长队无偿鲜血;白求恩的故事我们到现在还铭记着;微博上,土耳其街头的一只流浪猫在长达2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竭力抢救着被汽车撞死的同伴的生命,甚至为其进行“心脏按压”的视频被疯传着……所有这一切,为的都是生命的存续。我们承载着“生”的希望与“存在”的美好,但这确实需要我们一起去扞卫、去努力。

生命短暂而灿烂,更要我们用心经营。如果把整个地球的历史压缩成一天,那么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是上午四点,但一直到午夜前1分17秒,人类才出现。按这个记录,我们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不过短短几十秒钟,但即使是如此短暂的存在,人类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优越的位置,成为了生命舞会中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明星。就单个人而言,我们的存在更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犹如烟花绽放,短暂而绚烂。每个人都愿意用激情燃烧青春,点燃生命的火花,只求在这场神奇的舞台上,上演最炫目的一出戏。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一位着名企业家在了解到中国农村艾滋病儿童生存现状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转而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地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关注农村艾滋病儿童的公益事业中。他反复向主持人强调着一句话:“时间不等人,我们在和时间赛跑。”人生短短三万多天的旅行,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位企业家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生命,传递爱的声音,多为社会做贡献。就当下而言,就是用好自己的青春,“莫惜金缕衣,惜取少年时,不待无花空折枝。”

一位朋友说,生完宝宝后,她见到护士抱到自己身边的那个小生命,感觉无限神奇;杨澜说,女人很伟大,因为女人孕育了生命——世间最最美好的存在。作为人类,我们确实有许多值得自豪的理由:我们不仅仅追求“生存”,更多地是追究“生活”,即灵动、活泼和快乐的存在;我们有计划、有志向、有欲望地利用着生命赋予的整个令人陶醉的人生,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可以说,人的出现是生命最勇往直前、最雄心勃勃的壮举。

看完《万物简史》,作为人类之一的我自觉十万分地幸运——一切都那么恰好,在茫茫的宇宙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长廊里,不早不晚地赶上了这场生命的盛会;同时,我又特别、特别地感恩生命给予我的所有东西,知足、珍惜着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论生活将给我带来的是快乐还是悲伤,我都会用感激的心去拥抱它、感受它,努力过好当下,不悔此生——这,是生命的礼赞,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万物读后感 篇14

你听过下面这个带着一点点可怕的小故事吗?

一次,一个叫小克劳奇的人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铅这种含有剧毒的矿物质。他发现铅添加到汽油里面不仅可以让汽车更省油,而且跑得更快。他大量生产,而生产的结果是钱倒是赚了不少,但生产加铅汽油的工人每年也会出现大批大批的死亡。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小道理:每一个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只看到一面是推断不出来它的另外一面。

你知道这个小故事是在哪里出现的吗?答案是在一本名叫《万物简史》的书里。这本书的作者比尔·布兰森,就像导游一样带着我游览科学的世界。

他带着我游览了浩大的宇宙。让我知道宇宙的大小无法衡量,因为它太大了;宇宙也非常古老,古老得让我们难以极难计算宇宙;宇宙还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千层蛋糕,最大的一层是宇宙,下面依次是许多银河系,许多太阳系和许多星球。

他带着我进入了生物世界。让我知道生命在大约40亿年前就出现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可能只是一个细小细胞,微微躁动一下,于是就有了生命。他说生物世界有三类:植物、动物和细菌。细菌非常小,数量却极多,一个普通枕头就可能有15万个细菌。

他带着我认识了很多科学家,有象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还有埃文斯、牧师霍尔丹等好多没有听说过的科学家。他们为探索地球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比如霍尔父子,为了探索海洋,连生命危险都不曾考虑。

看完这本书,这次科学之旅就结束了,我发现原来科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实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研究,总有新的发现。作者总是说人类是幸运的。是呀,宇宙很大,人很渺小,但在宇宙的太阳系中,目前只发现地球是最适合人类生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万物读后感 篇15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还意犹未尽,沉浸在作者比尔·布莱森笔下一个个风趣幽默的科学故事中,他的笔法不仅清晰明了而且亲切,风趣。他写的一个个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爷爷和我唠家常一样。

这本书引言的第一段话就把我牢牢的吸引住了。“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第一章节写的是宇宙中分子、质子、原子的大小概念。这些概念在我原来都看过的科普书中我连翻都不想翻,只有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而在这本书中,一切的数字都与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做了对比。举个例子吧,质子小到什么程度?书中这样描述: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的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怎么样,有感觉了吧。

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六章,题目是生命本身,我之所以喜欢这一章,是因为我被这章所讲的一切内容震撼了,我们的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作者将其归纳成最主要的四大条件:1、优越的位置,2、合适的行星,3、我们是个双字行星,4、合适的时间。这四条缺一不可,在这四条中,一个好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也是要求最高的,我们的地球离太阳刚刚好,不远也不近,再远一点或在近一点,温度就会变得极端,我们就不可能出现了。

现在想想,我们可以生活在这暖融融、蓝盈盈、水灵灵的地球家园中,享受着春天和煦的微风,夏日清凉的海水,秋天累累的硕果,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觉得这第十六章就像是一个半命题的作文题目,要让我填的话,我会写,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读完这章,不仅使我的知识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还使我认识到了生命的一个更深层的意义。

当然,这本厚厚,沉沉的书,绝不只有这么一点,吸引我的的还有那些科学家千奇百怪的故事: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了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中放风筝……还有那些伟大而奇妙的科学发现。

我觉得我们对这世界的万物了解的还只是皮毛,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万物读后感 篇16

近些天里,我读完了一本名为《万物简史》的书。作家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作家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看着一本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做过的事情,几乎是人类做不到的: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些人中,最让我惊讶的就是卡文迪许的那件事了,他不惜自己的投入到科学当中,还有牛顿、富兰克林他们,都是用自己来做实验,这点让我非常敬佩。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并不像其他的科普书那样死板,他十分有趣,吸引着你继续读下去。

最后我要说,《万物简史》是,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万物读后感 篇17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厚厚的科普书《万物简史》,我非常喜欢。这个寒假,我开始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比尔布莱森,他是美国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家。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宇宙中上所有事物不是一下子就变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而来的。就像我们的地球产生于几百亿年,刚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好几百亿年,才有了水和生物,之后又有了陆地,又过了几十亿年才有我们人类。

我最感兴趣的是地球的历史。很久以前,地球没有水,只有滚烫的岩浆。过了好几亿年后就有了水,这段历史被称为寒武纪。寒武纪的生物各种各样,有珊瑚、有贝壳、还有水草。又过了好几亿年,产生了陆地,陆地上有了许多植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现在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了。在这时又出现了爬性动物,之后恐龙时代来袭,这时也出现了较小的哺乳动物,这段历史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后一颗小行星使恐龙灭绝了,出现了大型哺乳动物,然后终于出现了人类。

这本书里还讲述了很多科学的奇迹和成就,还有很多科学家的有趣故事,让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

万物读后感 篇18

最初从同事那看见这本书,我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因为根据认识,某某简史,总是一堆的乱七八糟词汇加深奥难解或者是屁话一堆。既然他推荐说不错,我就拿回来看看。

吃过晚饭,翻开书目,哟,内容还很广泛,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涉及。翻翻几页就想到头睡觉。搁置一段时间想起来就翻翻,后来到渐渐进入作者的世界,发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从未接触过的新奇思想世界里。

《万物简史》从宏观到微观,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从现有的考古,考察资料中客观的阐述世界的起源,推测尽可能的情况。尽管还不慎完善。从宇宙初起细胞的生长,经过各种恶劣的环境繁殖、毁灭、变迁,变异到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花世界。有资料也惊人的提出一个观点,我们人是微生物的寄生体,为什么我们人会存在?那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允许我们存在,所以才存在。这真的颠覆了我以前一直以来认为是人主宰世界的观念,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从头到脚看下来,我认识人的渺小,世界的浩大,微生物的.精细,万物的如此巧合存在。

在简史里推测的各个例子中,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事实的真相。他们在探索世界真相,而我也在同时观察这些推动历史进程,或者说是还原古代真实世界原貌的人们的共同点。可以有两点是很明显的:

(1)这些人家境都不错,有些甚至是伯爵。当然,要做考古,探寻类的工作必须不为金钱所累。大的大千世界,那些伟人们,家境都还不错,这样才能安心的去追求自己向往的学科。所以想要成事,先要有资本。

(2)大多有些怪癖,小的,大的不一而足。现在大家说的天才大都异于常人,所以我们生活中那些不一样的人才更有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因为固执,因为专一,没时间去考虑世俗纷扰,自然的单纯的有些要命。却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专注一件事情,并做出成就。而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一族。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从宇宙开始到现在算一天24小时的话,我们现在了解的,所谓的最长历史也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可知我们存在是如此的幸运而又渺小。而对于未来,或许过个几十亿年,我们人类不幸的没能通过设置的重重障碍,消失了。另一种生物取代我们继续生存下去。延续下去。那,想想现在生活中的纷扰,又有何可计较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何不尽情而活呢?“人生得意须尽欢”,想得开,看的远,摒弃杂念,生活会如初开的花朵一般绚丽,鲜艳夺目。

万物读后感 篇19

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 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昨晚深夜,小涛很兴奋的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那就是比尔·布莱森著作的《万物简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欢,好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当作哲学书来读。就像霍金著名的《时间简史》,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

赶紧登陆当当网站,搜索到这本书,看到她的内容简介的时候,购买的欲望立即高涨,当当是这样推介《万物简史》的:“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个美国小读者的

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评价如此之高,实在是让我心痒难搔。下了订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经验告诉我最快也要两天时间,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细阅读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

曾经反覆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语言,让人一看着迷,他所展现的世界,充满思考与未知,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爱,期待着有生之年,能通过虫洞做时间旅行,无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后来又看他的《果壳中的宇宙》,里面有许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论,膜世界等等,充满了奇妙的幻彩,不过说实话,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虽然霍金已经尽量写的平易并图文并茂了。

《万物简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作者比尔是个著名的旅游家,相信他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万物读后感 篇20

万物简史,是一本特殊的游记,也是一本关于现代科学发展的书,这本书一共分为宇宙,地球,新时代,行星,生命和发展,作者比尔布莱森勇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清晰明了的笔法,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与地球发展,翻看任何一页都像在走入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场景,你可以穿越时空,和爱因斯坦,达尔文一起遨游知识与科学的海洋,或是跨越时代,去到冰川期和地球诞生之时,这本书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奇特惊人的世界,宇宙起源于一个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奇点,宇宙是在制作一块三明治的时间中完成的,书中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千奇百怪,比如达尔文为蚯蚓弹琴等等。

这本书中的彩绘图简单易懂,令人很快了解那时的画面与情况,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宇宙,最初的一点,经过大爆炸,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宇宙直径已超过1600多万亿公里,还在继续扩大,三分钟后,宇宙产生了,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微生物的世界也非常有趣,同时也会令人害怕,比如,就算你很卫生健康,也有大约一万亿的细菌在啃你的肉,又或是还有几万个细菌在你的眼睛表面游泳,还有的'在你的牙龈打洞。科学家还说地球最初像个橄榄球,而不是足球。我们真好生存在红巨星时代,而到最后灭亡,一共要100亿年,红巨星不像新星那样充满活力,但也不老,正好维持地球上多由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书中还解释了鱼为什么不上岸,看到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在水中维持了海洋的生物链,在陆地上确实没有帮助。而我们,还是早起爬行动物第四支进化成的,让我不禁感慨万物演变的神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虽不能记下很多,可一篇篇都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令人大开眼界的知识引出了我们对科学更强的兴趣。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也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发现创造更多奇妙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