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投诉举报
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
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doc
点击下载文
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软件;
3、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 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

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

试析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 中学语文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硕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必须“接机”,这样才会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建设一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队伍。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培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些与之相应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方面的构想

我们认为,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与改革落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比如中文系传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置只有单一的36学时的教学法课程,它作为考试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语文教学法的知识,根本不熟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就忙于设计教学内容。大部分是闭门造车,部分考研的学生甚至放弃课程试讲。学生在潜潜懂懂中,匆匆走上教育实习的讲台,结果不言而喻,致使学生的就业率极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等举措,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体现“全学程、精内容、重能力”的特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以此为宗旨,为培养未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具体设计如下:

二、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接轨,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研究基础教育的需要,积极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出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使学生了解一线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追求教学民主化,变讲台为平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 伙伴”的关系,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和交互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流和民主对话,把学习的课堂变成一个“生活的世界”。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负责,把研究的过程、学习和内容、使用的方法全部记录下来,再和组内同学以及教师共同分享;尤其要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新发现、新感受,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研究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课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中的文言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具体做法是: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篇古文的教与学的设计、在课堂上由主讲同学向全体同学说明小组学习的内容,发现、探讨的问题以及学习感受。在36学时内完成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