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韦讽前往阆州担任录事参军。当时国家的形势仍然困难,战争还未停息。各地人民的哀叹声此起彼伏,十年来供养军队的粮食不绝如缕。庶务官员只忙于残害百姓,却没时间忧虑国家的状况。追求官职的人很多,但贤者们应该重德行。韦生博闻强记,洞察清晰。他在处理政务过程中,喜欢见到红丝直边,即真正公正无私的人。如果现在还有傲慢贪污的官员,自然会无颜色。如果想要治愈国家的伤痛,首先应该摒弃这些害虫。作者挥泪站在大江边,感慨万分。这条行行者要种下好的政策,来安慰作者内心的深深忧虑。
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状况的担忧和希望,对韦讽德才的赞赏,以及对政治的期望。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纯正公正地处理政务,为国家带来好的政策和改变。诗中的抒情情感深沉而激动,展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政治的关注。
“必若救疮痍”出自唐代杜甫的《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ì ruò jiù chuāng yí,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