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美术教案 >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白满川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形象。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我心中的老师》的绘画。

3、通过绘画,联系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师爱生,生敬师的良好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表现我的老师,生动表现“心中”的老师的形象。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教师出示一幅学生的.作品,启发学生看看、说说画上表现的人物是什么职业,为什么?

2、发展阶段:小组交流“我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3、画面交流:教师运用准备好的画面让学生来搭配以下“哪个老师的形象搭配哪种背景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是否发现背景不同可以反映教师的科目的区别,不同的表情能否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

4、分析范画:“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您,最害怕。。。。”让学生谈谈那个同学为什么这样画,鼓励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老师,写出给老师的心里话。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课 题:布贴 风景

课 时:2课时

课业类型:工艺制作课

教学目的:通过布贴风景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贴画的美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布贴风景画的工艺激发知识,比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没感。

教学难点:布贴风景画的制作方法

学具准备:各种质地不同的布料、剪刀、浆糊,风景图片

教具准:范步骤图、彩色布、剪刀、浆糊、风景图画片。

作业要求:用不同质地、颜色的布料,粘贴一幅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2. 稳定学生情绪

(二)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 提问:布贴画和一般的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答:布贴画是工艺品,但它们都是艺术品,布贴画有一种简洁、概括的美感。

2. 导语:布贴画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画,还可以表现祖国,家乡的许多美丽风景。

(三) 讲授新课

1. 出示范画 ① ②

2.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范画。

问:①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祖国、家乡的美丽风景

问:②这些画面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这些画面运用了不的的颜色、质地的布料,表现了不同的景物

小结:使学生从中了解、分析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美感及学习兴趣,并对表现手法做一步了解。

3. 出示风景图片。讲解风景中的三景及色度。

近、中、远三景,由于层次的不同,其色度也不一样,在布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差别,如近中景的树林,要选择前绿、深绿色的布块,远山要挑选浅灰色的布块,近景要强烈,而远景要浅淡

小结: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更好的'进行选择

第二节

教学反思:通过布贴风景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贴画的美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布贴风景画的工艺激发知识,比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没感。

教学难点:布贴风景画的制作方法

学具准备:各种质地不同的布料、剪刀、浆糊,风景图片

教具准备:范步骤图、彩色布、剪刀、浆糊、风景图画片。

作业要求:用不同质地、颜色的布料,粘贴一幅风景画

(一) 讲解制作过程(板演):

(1) 构图:确定要表现的风景内容。

(2) 画草稿(有主景、有背景)

(3) 根据画面要表现的景物,选择布料的颜色、质地

(4) 按照风景的远近层次进行粘贴

次序:远景——中景――近景

(二) 布置作业

1. 作业内容:用不同质地、颜色的布料。粘贴一幅风景画

2. 幻灯出示3-4幅风景画图稿,供学生参考

(三) 学生做作业,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个别指导

(四) 小结:选择有意境,巧用布料的作业进行平讲

小学美术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