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美术教案 > 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忘爱。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美术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鸡的外形特征,尝试进行圆的借形想象。

2、愿意参加绘画活动,学习在画面中心安排主要形象。

活动准备:记号笔、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

师:骨碌碌,草地上滚来了三个蛋宝宝,这些蛋宝宝是怎样的?

师:你们可别小看这些蛋宝宝, 他们可厉害了,会变魔术,看变出了什么?(小鸡)

二、感知小鸡的头部特征并学习画小鸡

1、感知小鸡的外形特征。

师:小鸡长的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身体,尖尖的嘴巴,圆圆眼睛,两只小脚)

2、观察不同形态的小鸡。

师:这些小鸡在草地上做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1) 师:小鸡的头抬的高高的,小嘴巴张的大大的,在做什么呢?(在叫妈妈)

(2) 师:小鸡的头低了下去,小眼睛也盯着地上。(吃米)

(3) 师:小鸡把头转了过去,小眼睛和小嘴巴也都转过去了,它在做什么?(找朋友)

3、蛋宝宝变魔术。

师:蛋宝宝真厉害,能够变出这么多的`小鸡。还有一些蛋宝宝也要变小鸡,想看吗?

师:看它是怎么变出来的?示范:圆圆圆圆画个圆,找到一边画眼睛,眼睛边上是嘴巴,身体下面是小脚。

师小结:原来蛋宝宝加上头、画上眼睛、嘴巴、小脚,就会变出一只小鸡了。

2、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一变。

师:有没有小朋友也想来试试?你想画一只什么样的小鸡呢?

三、幼儿创作

请每个幼儿在操作纸上作画,要让蛋宝宝变出各种动态的小鸡来。

四、作品展示交流

师:你画的小鸡它在做什么?

美术教案 篇2

课题:纸片插接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调查和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插接这种纸艺形式,产生对插接艺术的兴趣;了解插接的结构及基本的变化手段,尝试着设计并制作一组插接纸艺作品。

2、通过设计并制作一组插接纸艺作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合作、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3、追求行为目标的情感驱动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在与同学共同设计、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留下自己在艺术道路中成长的足迹。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各色卡纸、吹塑纸、美工刀、手套。

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幅供欣赏的优秀的纸艺插接作品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各种颜色的KT板,线锯,剪刀、美工刀、手套。

教学重、难点:

1、单元形的设计要简单易制、方便复制。

2、启发学生运用改变接缝切口的长度、方向及在基本形上的位置的方法使作品产生出多变的空间构成关系。

3、掌握机械线锯的使用方法。并在制作中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施教时间:2月16日—2月18日

活动一:

学生汇报自己通过课前研究性学习,了解到的关于纸艺插接的`知识。

学生交流完毕,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和总结。

出示课题:插接

活动二: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师作品,请学生概括总结插接作品有哪些种类。

①普通形的插接:单元形相邻两片各切割一半插缝。(教师提醒学生:断面形状又有放射形和平行形,后者易变形,故要求面材有一定厚度或使造型有较大支撑面。)

②靠榫眼、扣接的单元形的插接,形式更加灵活。

③由曲折的开形做插接。

④由单位内空体做插接。

我们今天就来尝试着制作插接中最简单的——普通单元形的插接。

活动三:

实物投影仪出示大家熟悉的雕塑“铁蝴蝶”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看到这组雕塑时所产生的感受,理解作品由于造型形式所产生的张力和所蕴含的奔放的情感。

利用实物投影仪的放大功能展示“铁蝴蝶”雕塑的一个单元形象,请学生每人用大红色铜版纸来“克隆”一个3*4CM的“铁蝴蝶”形象。(学生运用剪刀、美工刀进行简单的形的模仿)

做完后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和实践,将本组内每个人做的蝴蝶个体在合适的地方切割开缝,插接成一组“铁蝴蝶”雕塑。(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运用易切割的铜版纸进行对简单形的模仿,并自己找出成组造型的插接方法的过程中,找出单元形在插接过程中向各个方向延伸时的插接规律和方法。)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组是怎样如何找到最适宜切割开缝的地方成功的实施插接的,也可以帮失败的组找一找问题出在哪儿。

教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普通单元形的插接都是先设计出一个单元形,进行复制,并裁割出有规律的表面切缝,再进行变换平面角度的对插,向空间各个方向延伸。这样,一个视觉上的立体形态就显现出来了。

活动四:

小组通过讨论,设计一个简单易复制的单元形的形象,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卡纸或吹塑纸进行制作并找出合适的位置裁出接缝,做好后组里其他同学进行复制。小组进行插接造型。

先做完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用电动线锯来用KT板切割一个单元形象。

活动五:

展示作品,学生互相参观,通过比较,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请本节课用线锯进行制作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使用电动工具的经验。

第二课时

施教时间:2月18日—2月21日

活动一:

出示上一节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教师一起用电动线锯切割KT板制作的插接作品“和平鸽”。请参与设计的学生谈谈设计意图——爱好和平,放飞理想。说明自己设计的这件作品要留给母校来装饰美术展室,作为自己艺术学习道路上的足迹。倡导同学们开动脑筋,也来设计一个有寓意的形象做成插接作品。

活动二:

想一想,说一说:你们组要做什么形象的插接作品,这个形象代表着自己对学校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各组绘制出单元形的设计稿。

活动三:

学生尝试着用电动线锯来将KT板切割成单元形:(教师重点强调学生要注意使用电动机械的安全,注意自我保护)

将已经用线锯做过切割练习的学生分到各小组,指导其他同学正确、安全的用线锯来进行切割。

各小组轮流使用线锯,本组内根据学生情况分工,由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切割曲线部分,学困生可以几个人合作来切割直线和较短的曲线。(每组派一个负责卫生的学生,将切割下来的碎屑及时回收到垃圾袋内)

活动四:

各组将切割好的单元形切割插缝,以一个单元形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进行延伸式插接。

在学生插接的过程中教师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改变接缝切口长度或在基本形上位置的方法产生多变的空间构成关系。

活动五:

“看,我的作品”小型展览。由学生自己解说作品的构思、制作中的感受,其他学生作观众,并在“参观留言本”写下自己看了这件作品的感受。

课后拓展:

1、出示范作,启发学生回去后试着用在同一组作品内用改变基本形或改变面材的方法使自己做的插接作品更具观赏性。

2、在制作诸如“小相架”之类的实用制作时,是不是也可以用插接的形式使作品的效果更具立体感呢?

札记:

由于学生使用的卡纸的硬度和厚度都不够,剪出的单元形插接时很困难,或者最底层站不住。还没等我去解决这个问题,二班的王雅雯就自己解决了:她用剪下来的卡纸条卷成一个心形的底座,再把单元形剪口、插接到这个底座上,整件作品便稳稳当当了。我鼓励她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这下子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利用剪下来的边角料作出了一个个的支架,加固了自己的作品。最后,我告诉他们:“孩子们,我不光看到了你们每个人的作品,还看到了你们集体的灵巧和智慧也插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美好的画面。”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巧妙构思、大胆绘制小画册。

2、在欣赏、制作、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折、剪、画等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画册内容的发散。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小画册神奇之处)

1、欣赏小画册,并分析其制作的特殊性。

2、板书课题:神奇的小画册

二、探究质疑,尝试了解折制方法。(探究性学习。)

第一部分:师生探讨;

第二部分:学生实践研究。

1、讨论:神奇小画册是怎样制作的`呢?

2、请学生上台来尝试折。

3、运用媒体直观了解折法。

三、教师示范,解决折剪处添画、衔接问题。师生互动制作小画册。提示:剪部位与小画册变化中的联系。(出示例图进行说明)

1、头与身体的变化。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变化。

  四、拓展思维发散,分组进行添画比赛

(通过讨论、比赛、欣赏,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同时巩固衔接问题。)

1、讨论:小画册除了画人物之外,还能画什么?

2、分组比赛:各组同学按座位顺序逐个上台轮流画。

3、评析作业,解决衔接问题。板书:巧妙衔接。

4.欣赏画册,巩固知识。

五、学生自主表现,教师指导。

(明确作业要求,引导学生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运用折、剪、画等方法制作一本神奇小画册。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六、相互赏析评价,总结下课。(通过相互赏析评价,满足学生表现欲望)

1、师生开展评述交流活动。

2、教师总结。

七、教学后记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回忆、交流、模仿自己与他人放风筝的精彩片段,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2、尝试表现放风筝时的动态和情景,会借用参照物来表现高飞的风筝。

3、在创作的过程只能够进一步体验成功放飞风筝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和父母放风筝的经验,欣赏过各种各样的风筝。

2、教师准备放风筝的图片、绘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交流与他人放风筝时的生动场面。

你见过放风筝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放过风筝吗?和谁一起放的?是怎么放的?请你学一学放风筝时的样子。

(二)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表现方法。

教师:怎样表现抬起头来的人?怎样表现高飞的风筝?吧人和风筝画得小小,好看吗?怎样用夸张的方法,既把风筝和人都画大,又能表现风筝飞得高高的样子呢?

(三)幼儿进行创作。

教师:放风筝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放风筝的'人画在什么位置?风筝画在什么位置?

重难点:借用参照物(云朵、树梢、楼房)表现高飞的风筝。

(四)幼儿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不同的构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教师:谁的画面构图更合理、更漂亮?谁画的风筝飞的最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活动延伸:

继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活动中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生活,如看星星、升国旗等。

美术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小班美术《神奇的画笔》

二、教学目标:

1.对画笔和绘画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参加绘画活动。

2.初步知道绘画的常规,会尝试用笔绘画。

三、教学准备:

1.油画棒白纸《幼儿画册》。

2.事前了解哪些幼儿已有绘画经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画笔和绘画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参加绘画活动。

2.初步知道绘画的.常规,会尝试用笔绘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法、演示法、欣赏法、游戏法、讲述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出示各种各样的实物进行操作讲故事,幼儿在有趣的故事中比较了大小。由于幼儿对动物感兴趣,讲一遍故事以后孩子们对故事已经掌握,但是对每一只动物所画月亮的实物有点混淆,接下来通过进行配对游戏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能够准确的说出动物与事物的联系,当出示各种绘画工具时孩子们很兴奋,特别细化画笔。体验到了用各种画笔进行绘画的乐趣。最后进行的室外画月亮,使幼儿感受到在不同的条件下绘画月亮的乐趣,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美术教案 篇6

1、《色彩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红、黄、蓝;三间色一一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教学准备:

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

教学过程:

一、点名,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缓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播放录像,生观察。) b.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 《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 讲授新课:

(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师生总结:只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四、课堂练习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讲评作业。

2、《我笔下的夜景》

教学目标:

1、从描绘家乡夜景中,培养学生绘画技能和技巧,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2、画画家乡的夜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夜景的特点,能用画笔来描绘夜间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夜景的不同感受,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表现不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略)(打一自然景观) 过渡:星星在天上朝你眨着眼呢?这样的夜景怎么样?

二、夜景欣赏图片

1、谈话导入

2、提出要求:这些夜景图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夜景图片(课件) 西湖平湖秋月 香港兰桂坊 德国国会大厦 美国阿拉斯加 美国阿拉丁 中国北方

讨论启发:夜景中的内容和它所体现的情绪以及感觉(热闹、 宁静、动人、雄壮、奇丽?

4、欣赏艺术大师作品 (课件) 《星夜》 凡高《夜间的咖啡屋》 凡高

5、学生作品赏析并思考

思考:哪些是大师的作品?作者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夜色的?讨论启发: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夜色的。 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画的(蜡笔水彩)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提出任务:向游客贵宾推荐家乡的夜景 送出礼物:照片设计

出示步骤:草稿(铅笔)——轮廓线(蜡笔)——夜色(水彩) (采用的方式可机动)

标签: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