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暗香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牧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特点。

难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青藏高原”歌曲

教学流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呢?哦,你们领略过我们平原的秀丽美景,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到海拔最高的牧区看看,愿意同老师同行吗?

新课教与学:

在去之前,那我们先了解一些关于海拔最高牧区的有关情况吧。首先是我们要知道牧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情况。请同学看图。我们再了解牧区的气候,气候由哪两个因素组成,牧区的气候特点请同学来说一说。(终年气温较低,日温差较大)

我们了解了牧区的基本情况后,你觉得要去牧区选择什么季节去最合适呢?哪些人不适合去高原牧区呢?那我们应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呢?(汽车、火车、飞机)有没有同学知道关于青藏铁路更多的信息呢?(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长1142KM,累计投资88.9亿元,建了整五年时间。)那青藏铁路建成以后对青藏地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好,我们准备很充分了,那我们就出发。我们从南京坐火车,走京沪线到陇海线,在到兰青线,日过三天,火车行进在青藏线上,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放眼望去,你们看到什么了呀?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起曾经遇到一个游客,他说:“青藏地区看来没有纯粹意义的农民,而有纯粹意义上的牧区和牧民,你们觉得呢?”(青藏地区的耕地很少,即使从事农耕的农民也会饲养少量的牲畜,他们是完全依赖畜牧业的牧民。畜牧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另外,在青藏牧区,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绵羊、山羊外,你知道还有什么优良的畜种吗?(牦牛、藏羚羊)好,让我们一起去近距离的接触它们吧。展示图片牦牛,在这图中你获取的'有效信息还有哪些?展示图片藏羚羊,藏羚羊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它们之间也有逃脱不了的命运,看!远处这场景,你最想说什么呢?

了解牧区的大致情况,让我们走进牧民,了解更多我们想知道的牧民生活吧。吃(展示图片):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穿(展示图片):藏族同胞居住在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他们所穿的藏袍,袍袖宽敞,当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以调节体温,同时有利于起居、出行。另外,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晚上则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除此,藏胞在放牧、耕作中,遇到天气多变而需要调节体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而把袖子褪下来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地形成了穿着习惯,也就是在气温正常时,藏胞们穿藏袍时,一般只穿一只袖子。住(展示图片):了解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变化。行(猜猜看):根据牧区特色和条件,藏族同胞平时靠什么而行呢?

各位游客,我们的旅游接近尾声了,前一段时间都是我说你们听,接下来,我想听听你们对这次旅行的感受,谈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牧区生活的影响,怎么样?规则: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感谢各位对本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跟大家一起度过的时间我非常愉快。欢迎各位下次再来我们牧区看看,相信我们的牧民生活会越过越好。最后我代表藏族同胞送上我们珍贵的礼物──哈达,祝福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再见!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生产方式

地势地形 自然条件 (决定)

气候条件 生活方式

教学设计体会:

新课程要求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知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整合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自然环境到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牧区生活再到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运用的灵活性。第三,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捕捉。

不过,在整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需要各位批评指正,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急待于提高。

附件:

(1)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了它。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2)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3)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20xx年全省常住人口为4898万人

西藏: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藏族占全自治区总人口244万。

青海: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96万

(合计相当于19个浙江,人口只占浙江的七分之一)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的心情无比轻松快乐,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很感动。再通过老师的及时肯定点评,学生积极想要展示自己的欲望被点燃,得到肯定和认可后,又很满足,我觉得这堂课对我来说很有收获。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她必然会和社会上的很多领域相联系,成功的教育最终必然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正如,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最终必将走入社会。那他们需要什么呢?需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需要走上社会后最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而这些正是新课程下教育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课堂里安安静静,师长高高在上。而新课标要求师生互动平等和谐,当学生处在这种宽松、民主、愉悦的状态时,最容易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求知。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创设有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学促教、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增长了知识,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欲望,当这种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不仅仅是主体行为的参与,更是主体情感与思维的参与;不仅仅是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回答、辩论、表演等活动,更是注意力、好奇心和兴趣的高度集中,是思维激活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及时肯定,适度表扬也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三)这堂课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当今教育目标的要求,故花去大量时间我觉得也值,最主要的是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变书本的知识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所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不失教育的目的,更加彰显了历史与社会课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正在实践着新课程,正在摸索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将使每个同学在情感、智力、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我们所有实践新课程的老师们最大的心愿。

(四)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转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如同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通过充分、大胆利用学生资源,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教学资源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当然,如何有效、高效的用好这些资源,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实践。

(五)在这堂课中还值得肯定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渗透着思想教育,比如在讲到藏羚羊的生活环境时提到青藏铁路给藏羚羊让道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激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热情。还有对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的理解及尊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大家庭的各民族的民族风情。

(六)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将是一眼活泉”。我觉得很有道理。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我们能给学生的越来越觉得不够用,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才行。在很多时候相信学生也会激起我们的灵感或者补充我们认识上的不足。这节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这一眼泉水更有活力。在整堂课中,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成有用教学资源,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还急待于提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丝路明珠》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对新疆干旱地区的案例分析,展现人们是如何利用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由于涉及干旱地区的学习,学生却大都地处江南水乡,少有机会直观了解干旱地区,而通过本课时学习,将使学生在经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和影像介绍后,对干旱地区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缩短与课程之间的生疏距离。

其次,通过对“坎儿井”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知道水在干旱地区是生命的源泉,树立起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再次,学生在感受新特的自然风光和别具一格的人文特色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新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选用了新疆这一典型实例,通过对其干旱自然环境特色的展示,借助图片、资料和地图,对新疆“丝路明珠”进行描述,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农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通过一系列描述揭示了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变迁历程,说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与自然哈的特点密切相关,同时也展示了人们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的和谐人地关系这一主题。

本课时重点放在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与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难点放在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学习者的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为城镇的七年级学生,接受过六年小学知识学习,具备基本的认知、学习能力。从年龄层次上讲,正处于活泼好动,思维开拓的阶段,求知欲强,由于身处江南水乡,课本描述的新疆等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难以从现实中获取直观感知。而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图文信息及影像资料,可缩短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使本来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局限造成对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而认识的不足能够转化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对新事物的挑战。

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巧和信息查询能力,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接受新知识和新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区域特色;

(2)通过典型实例,学习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疆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3)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案例分析法:

本课时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分析,学习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的这一主题。

(2)情景教学法:

教师设计若干情景,配合使用多媒体资料,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进行学习,创造性思维。

(3)提问教学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分不开的。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4)讨论学习法:

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亦可通过讨论,在浓厚学习气氛中探究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本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情景化,利用图文信息和影视资料直观展示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们生活习俗,从而拉近学生由于地理区域与课程之间产生的差距,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选用资料如下:

1、图片资料:《新疆的位置》、《坎儿井》、《坎儿井剖面图》、《吐鲁番盆地》、《沙漠和绿洲》、《葡萄与葡萄晾房》等;

2、影视资料:《坎儿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歌曲导入创设情景:

(1)播放歌曲《丝绸之路》,配以古代丝绸之路图片及新疆风光图片,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这一古代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并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2)进一步提问:刚刚我们看到的图片反映了哪个地方的'景观?(新疆)大家能说说你们对于新疆的认识吗?它与我们所在的浙江地区有什么样的区别?假如大家想对新疆有更深的了解,请跟随我们今天的新疆之行。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要了解新疆,我们首先要了解新疆所在的位置──介绍新疆的自然环境。读《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与新疆同属干旱地区的区域有哪一些。

(2)丝绸之路──了解其路线及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知道水在干旱地区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是否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提问: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绿洲,能否在现代社会中再次焕发

青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绿洲农业前景将会如何?

(3)坎儿井──播放影象资料《坎儿井》,运用图片等多媒体使学生初步了解坎儿井的大概。

提问:坎儿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有什么样的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人地和谐的关系。

(4)绿洲农业──图片展示与文字描述的结合,使学生能直观感受新疆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通过提问,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疆,了解水资源与绿洲农业间的紧密关系。

3.拓展与小结

身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深,图片展示并配以文字介绍坎儿井所在的新疆地区在近年来的土地沙化现象,加深对水资源短缺现象的认识,同时形成用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进而拓展到节能意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XX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孙膑

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归纳回答。

讲授新课

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

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

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

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

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

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

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

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

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

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

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

【教学后记】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教学后记】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影响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

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

2、灵渠

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

【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

【教学过程】

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准备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

新课

教学

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

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

展示图表填空

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

改进东汉——蔡伦

数学《九章算术》

《圆周率》——祖冲之

医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

地理《水经注》——郦道元

3、过渡:先来看“造纸”。

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

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

4、请同学讲:

设问:

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回答,进入学习氛围。

边看书,边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结合教材

动手

动脑

理清

线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读表第一行

p111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

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

培养读书能力

各个击破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设问:东汉1XX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伦)

设问:怎样降低成本?

设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

旁白: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环保?

7、过渡:再看数学成果。(课件展示)

设问:什么是负数?

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

旁白: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过渡: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圆。(课件展示)

设问: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c = 2πr

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旁白:介绍割圆术 圆周率

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设问: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答:“降低成本,

提高产量。”

“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

答:“反复思考、试验”

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

我国——东亚、中亚、欧洲

有所思?

学生想办法测量:

“祖冲之”看图像。

阅读表格第4行

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②自己刻苦钻研

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知识链接

培养分析能力

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强民族自豪感

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小结

过渡: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

旁白: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

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

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

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

研究后派代表发言。

游戏: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

重现表格

旁白: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分组讨论

上台演评

学生总结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

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

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饶有趣味地听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悬念留给学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

三、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讨论,阅读,得出结论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四、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五、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

六、收获与疑问:

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教学后记】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

【教学后记】

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

燃起学生的热情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

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拓展思路

五、小结: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认真听。

【教学后记】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听、讲,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讲、听

阅读、讨论、发言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阅读、理解、思考、发言。

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阅读教材。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小结

【教学后记】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

要想精彩的上好历史课,与在课前做好历史教案是离不开的!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供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意义。

3.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经济上交通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

6.在地图上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一)秦灭六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教师点拨: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教师强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指出疆域四至。

分组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秦始皇的烦恼: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怎样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1.课件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指导学生指出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2.师生归纳总结:军事上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匈奴。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有些学者是只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结合下列史料分析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呢?请说出你的观点。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思路引导,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地一分为二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耐人寻味的。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有人却称他是暴君,我们可以利用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巩固的措施来说明

他是否是千古一帝;利用课外搜集的史料,焚书坑儒、严刑酷罚等史实来说明他是暴君,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价。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播放秦统一六国的视频及相关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诸侯林立、纷争四起的世界。列国之间独立、封闭割据,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货币。

后来秦始皇横空出世,他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驱动万乘战车,统帅千万兵,马踏平了列国间的关隘,构筑起统一的长城。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统一。他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4、作业:课后思考题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学习目标:

1、掌握青铜文明包括哪几个王朝。

2、掌握这一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自学指导: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4、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5、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制作流程)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分角色表演: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进行繁重的劳动

b)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随意转让和买卖

d)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讨论,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1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2

一、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西亚石油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指出西亚地区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并能结合地图指出西亚石油出口路线。

3.学生能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充分认识到:要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困扰和隐忧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师准备

幻灯片课件、自制短片《让世界充满爱》、资料《西亚小资料》、视频《疯狂奢靡的迪拜》。

六、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阅读《西亚小资料》。熟悉西亚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产情况,掌握一些有关西亚的时事新闻。

七、教学流程

1.板书设计

【构思】利用《疯狂奢靡的迪拜》,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过去和现在,疯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发学习的兴起。

──由此导入课题《石油宝库》。

3.第一部分:石油之“产”

【构思】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石油宝库”的基本特征。

【操作】

(1)学生结合地图指出西亚波斯湾沿岸的五个主要产油国。

(2)同桌互为搭档,根据《小资料》,归纳西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特点。

a.储量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2 b.产量大──占世界总产量的1/3

c.出口多──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开采易──开采成本仅为我国的1/3

e.油质好──中轻质低腊石油 f.运输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结: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出口地,真不愧为“石油宝库”。

4.第二部分:石油之“销”

【构思】通过石油运输路线演练,让学生巩固大洲大洋知识,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操作】

(1)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亚石油主要运输的区域。 (美国、西欧、中国、日本)

(2)情景设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轮的船长,满载3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出发,前往英国。请为你的油轮设计一条航行路线。

同桌搭档,根据课本附页《世界地形图》,设计出运输线路。

一名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该小组所确定的线路,其余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更正。

教师:动画地图显示线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设问:为什么不能经过苏伊士运河? (请学生根据《小资料》形成答案)

苏伊士运河只能通航载重25万吨以下的船只,多数大吨位油轮还是得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

(3)西亚石油出口中国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马六甲海峡)

中国每年原油进口的85%都经过这里。

(4)如果时间允许,可增设一问:西亚石油输往中国的线路潜藏着什么风险?为了确保西亚石油顺利运到中国,你有什么建议?

小结:西亚石油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构思】通过图片来直观感受石油给西亚产油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操作】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描绘出西亚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资源)

(2)按常理,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当地应当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常理下”的西亚,并把它写在纸上,之后向同学们展示。

教师:展示一组来自今天西亚产油国的图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联酋迪拜“阿拉伯塔”;

b.档次最高的汽车市场;

c.天价手机号码;

d.耗资最多的亚运会──多哈亚运会。

(3)为何今天的西亚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各产油国发展多种经济,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工业(炼油石化)、农业(节水农业)、生活(海水淡化)。

(结论):石油带来了繁荣,石油带来了奇迹!

(配图文字:“阿拉伯人直接从骆驼背上跳进了奔驰轿车里”)

小结:

6.第四部分:石油之“忧” 通过上图所示逻辑关联,展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构思】通过对石油“利”与“忧”的对比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资源,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联酋总统的一段话:

“这么多年来依靠真主赐予的礼物──石油我们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告别了贫穷,告别了落后,看起来我们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

小组活动:(前后两桌形成四人小组)

结合阿联酋总统的话,深入思考讨论:为什么阿联酋总统会说“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石油除了给西亚国家带来滚滚而来的财富外,还有哪些困扰和隐忧呢?

各小组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并将其记录下来。

(2)汇总各小组讨论成果。

(3)播放自制音乐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战争给当地人民,尤其是儿童带来的.伤害为主题的图片,配以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学生对伊拉克人民因石油而陷入的困境有更直观的感受。

播完短片后,可由学生来谈谈,片中给其触动最深的某个画面,以此对应我们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与安宁的可贵。

(4)最后,以阿联酋总统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话作为全课总结──

“石油,应当成为阿拉伯人赶上世界先进民族的机会。它绝不能变成我们享乐的资本和灾难的根源。”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它给西亚各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做到趋利避害,把这种宝贵的资源真正变成为当地发展的机遇,需要人们的智慧和不断的努力!

7.课后作业:──时空畅想

如果50年后,西亚这个宝库石油完全枯竭了,当地会有什么变化呢?他们能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吗?请发挥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为题写一篇短文,预测一下50年后的“石油宝库”是什么景象。

【目标】: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8.小结: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三种颜色来描述西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3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 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 察和区分 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 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 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 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 、学生阅读 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 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公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往来的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突厥、回鹘、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

加深认识突厥语唐朝的关系和文成公主入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另外本课头绪繁多,有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没有突厥这个民族?他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天可汗先介绍突厥的兴起和强大,这里要讲清突厥与唐的关系,知道最后突厥臣服的最终结果,要求学生掌握两点:一是唐朝在那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二是要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开明政策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开展的。

出示想一想的问题:唐太宗为什么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护?

指出,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他被尊称为“天可汗”即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可用一些小资料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同时说明,各民族共同发展才是国家兴旺的源泉。

文成公主入藏出示《步辇图》向学生介绍这幅图画的内容正是吐蕃使者来大唐求亲的情景,并指出结果就是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影响:促进了吐蕃的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还应指出,在古代社会,各民族的政治关系往往通过联姻来促进和加强。

应当补充,后来唐朝还曾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这里应引导学生思考,文成公主入藏和汉朝时的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

回鹘衣装回鹘马这里着重介绍回纥人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服装上与唐朝的相互影响,说明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洽关系。这里可出示一些图片说明。

可解释唐诗“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更深的了解。

点苍山会盟可从我们现在的白族和彝族讲起,让学生知道南诏就是这两个民族的祖先。

出示大理寺三塔图,指出这就是南诏归附唐朝的见证。需向学生指出,我国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繁荣开放的大唐,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显示出了恢宏与大度,尤其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最具代表性。是唐朝民族政策的标准。最后出示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重点。

板书设计

“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

1.突厥的兴起与强大

2.唐太宗的开明政策

二、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和影响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四、点苍山会盟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