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野仄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1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我校06器小、06舞蹈、06梆大和09大班新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

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图表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确定依据: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另一方面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所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2、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确定依据: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再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辩证客观的评价历史制度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激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重现历史情境,提高他们的读史水平,学会利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西周后期的“礼崩乐坏”,春秋战国乱纷纷引出秦王朝的政治。

多媒体显示“秦始皇”图片及本课标题,引导学生谈谈对秦始皇及“大一统”的认识。归纳总结“大一统”的内涵,(多媒体显示),进而引出本课第一目标题。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是怎样完成全国统一的,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分析完后提出问题: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以后,该如何维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秦朝确立的这一制度。然后我从三个方面给学生作了介绍: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即教材的第三目

(3)地方官制即第二目。

其中“皇帝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是我结合课标、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添加的内容。我给学生首先介绍了“始皇帝”的由来,与“皇帝”有关的词汇以及封建社会常见的政治现象,然后总结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在介绍秦王朝的中央官制时,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总结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共治等)。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朝议”制度?

让学生模拟一次“朝议”,秦始皇将如何管理全国?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二者最主要的差别。

秦朝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是以往统一的王朝不曾有过的现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了解郡县制不是秦朝创造的,因为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广却是在秦朝,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小结:指出难重点,加深两个问题。“为什么秦朝能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正确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引用张道英教授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之功,立万世之规;秦始皇之过,仅亡一秦矣”。)

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教材的叙述内容过于简略,不易理解,需要整合处理,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2)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进一步思索。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2

一、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共4个班级,有两位历史教师,所以高一历史备课组必须联合其他年级的历史老师,组成高一历史备课组,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和文科班为高三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充分的储备。

二、总体工作思路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搞好历史学科教学。围绕“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重点讨论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处理好课前指导和课堂释疑的关系。按照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本年度上好一节公开课,并做好全组教师参加的公开课评课工作。

认真抓好高一年级学业测试的教学工作。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联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和考试大纲的内容,分析探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思路,做到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充分利用好教研活动时间对教材的备课设计、练习设计、课堂教学重难点等环节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充分让历史备课组的教师在听课中学习到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大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收集材料,积累资源。每学期开展的集体备课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历史教学反思、公开课活动等文本进行收集存档。

三、备课内容

本学期,我们选取了历史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为集体备课内容。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几年来的学业水平考试过程中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最大,考察的内容最丰富;2、本单元内容较多且纵向和横向联系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掌握的都不太好;3,是整个高中历史的基础和奠基石一样的内容,因为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出发点,向时空的两维方向全面展开,抓住这一单元的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四、备课具体分工

因为高一只有两个历史教师,所以大量的具体工作由这两个老师来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确定集体备课内容——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2、搜集材料,包括优秀教案及以往老教师的备课教案和授课心得

3、了解本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来基本的授课思路和方法,这一过程和各科教师及班主任交流及平时授课过程中,自己琢磨学生的实际情况。

4、 精心汇编资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收集的资料中整理出最终的集体备课教案

5、追加复习资料和习题的收集工作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基础、确立、实质、神秘色彩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

2.主要内容、特点

3.影响、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含义

3.特点

4.实质与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重点: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xx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回答: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从而享有极高威望。指导读图:《戴冠冕的夏禹》、《大禹治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启

阅读教材“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回答下列问题: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的基础是什么?禹的威望;启的实力。

王位世袭制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王位世袭制具有怎样的神秘色彩?为什么?天的意志,占卜;提供统治的理论依据。指导读图《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理解其神秘性。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阅读教材,画出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示意图。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指导读图,明确西周的都城、基本疆域。

2.阅读教材正文和课本第5页两幅图,并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1)西周建立后,什么人建立和实行分封制度?建立和继续实行:武王、周公旦。(2)依据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3)依据材料二回答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何特点?主要是同姓子弟。 3.阅读课本第二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归纳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指导读《西周分封形势图》,突破知识难点王畿。)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力:再分封。

特点:层层分封,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作用

阅读教材并读上图,回答:分封制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5.西周后期分封制为什么会遭到破坏?发展演变如何?

破坏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

发展演变: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家认祖归宗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源于分封制。

2.阅读课本第三目“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1.读以上两图,回答:两图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一个什么现象?它源于中国古代什么制度?

(2)结合下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基本规则: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本课小结】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地方:封侯、伯。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特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特点:宗法制为核心;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早期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课后反思】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因此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历史学科中很多理论概念是很抽象的,所以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本课涉及的抽象概念很多,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课,所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易理解,有兴趣,我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创新”的原理,循循善诱,启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了制度变化中的因果联系。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对课文中的概念能透彻理解,印象深刻,不用死记硬背,做题也很轻松。由于能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古代先民的政治智慧,真正体会到了“学史明智”的含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本课练习】

1.(08.上海单科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2.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D)

A.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4.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c)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动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周初的分封制

(2)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