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化学教案 >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小瓶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学的蓝图和指南,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电解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篇1)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

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

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____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中起到了导电的作用;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板书】第二节 电解质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学生探究实验】NaOH 溶液 、HCl 溶液 、NaCl 溶液、KNO3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学生汇报】

导电: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KNO3溶液(酸、碱、盐的溶液) 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过渡】物理学上根据导电性实验,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一定条件下的导电性实验,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NaCl、HNO3、NaOH等酸、碱、

盐)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

【学生思考】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在受热熔化时能否导电呢?

【演示实验】KNO3晶体以及其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结论】KNO3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在受热熔化时也能导电

【概念拓展

【问题探究1】为什么电解质的溶液能够导电?与金属的导电原理相同吗?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后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____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____移动的带电微粒→推论:溶液中有____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问题探究2】电解质中有阴、阳离子一定就能导电吗?

【大屏幕展示NaCl溶于水后的微观视频,学生阅读课本41页】

【学生讨论后归纳】

NaCl晶体:含有Na+和Cl-,但不能____移动,故不能导电。

熔融状态的NaCl:受热熔化后, NaCl晶体中的Na+和Cl--成为____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

NaCl溶液:原来在晶体中被束缚的Na+和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为可____移动的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过渡】熔融状态的NaCl和NaCl溶液都能离解为可____移动的离子,我们把这样的离解过程叫做电离。

【板书】2.电解质的电离

(1) 电离定义: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出____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过渡】酸、碱、盐是电解质,自然能够电离。

(2) 酸、碱、盐的电离: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3)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电离的式子。

【学生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 KOH、Ba(OH)2、Na2CO3、Al2(SO4)3 (三学生板演)

【问题探究3】大家能否从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入手,给酸、碱、盐下定义呢?

【学生讨论并归纳】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教师讲解】

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

2..酸碱盐的电离特点: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液态(熔融态)不电离;碱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都能电离;盐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都能电离。

【课堂小结】

【反馈练习】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A.Al2(SO4)3 = 2Al+3 + 3SO4-2B.FeCl3 = Fe3+ + 3Cl-

C.HI = H+ + I- D.Na2CO3 = 2Na+ + CO32-

2.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

①金属铜 ②固态NaCl③O2④ H2SO4

⑤碳棒⑥酒精水溶液 ⑦KOH水溶液

⑧熔融状态的KNO3⑨葡萄糖 ⑩SO2

3.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A.熔融的氯化钠 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 D.无水乙醇

4.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

【课后作业】

1、上网查阅“电解质与生命”等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可以通过Internet网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后记

通过对案例“电解质”教学设计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教学重难点能够突破,教学环节流畅有序,教学效果良好。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多个问题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循序渐进,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逐步加深,如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折两个概念讲解时,先从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然后通过加热固体硝酸钾的导电实验,引出熔融状态下也是电解质导电的条件之一。在探究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看到实验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比老师直接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在____课堂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评价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____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篇4)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

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

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

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

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高中化学电解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