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化学教案 >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执手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必备(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在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入新课:

【演示一】 20oC时,把蔗糖、食盐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10ml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讨 论】 通过粗略的计算,讨论蔗糖与食盐对水的溶解能力

【提 问】 如果温度不定、溶剂量不同,能否比较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

【演示二】 20oC时,配制KNO3饱和溶液时有KNO3固体剩余,然后加热,剩余固体又继续溶解

【讨 论】 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一定量的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三】

1、食盐溶解在水中;

2、食盐放在煤油中;

3、植物油放在水中;

4、植物油放在汽油中

【讨 论】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总 结】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结合课本P70内容

讲授新课:

【板 书】 一、溶解性

1、定义:

2、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性因素)

②外界条件

【过渡】 如何精确地知道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性大小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和标准?

【投影】 列表:20oC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物质 蔗糖 食盐 硝酸钾 小苏打 熟石灰 大理石

最大质量(g) 203.9 36 31.6 9.6 0.165 0.0013

【讲解】 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能精确地表示各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二、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1、表示方法:

气体溶解度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由表格得)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溶质在100g溶剂

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

⑴定量表示溶解性大小

⑵理解概念:①一定温度(外界条件)

②100g溶剂(衡量标准)不指明溶剂时为“水”。

③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

④溶质的质量:(单位:g)

⑤这种溶质在溶剂里(适用范围)

【提问】 ⑶含义:说出20oC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

引申:20oC时KNO3饱和溶液中:

m质:m剂:m液 =S:100g:(S+100g)

=31.6g:100g:131.6g

⑷物质溶解性分类:易溶物质:S > 10g

(室温) 可溶物质:S:1g~10g

微溶物质:S:0.01g~1g

难溶物质:S < 0.01g

巩固:判断投影表格中所属分类

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

师生共同分析P72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性表

⑸溶解度曲线:

【板书】 画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或见课本P72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以下几种关系: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及大小

分析得出变化规律:

A、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aNO3等

B、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例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⑹溶解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方法

计算式

联系

3、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⑴定义:某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

外界条件:温度、压强

⑵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气体与溶剂本身的性质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不变时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不变时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中考点击:

课堂小结:

【投影】

概念

要点

决定因素 定 量 影响

描 述 因素

习 惯 分 类

随堂练习:

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3.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NH 4 Cl、KNO 3 、Ca(OH) 2 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NaNO 3 、NH 4 NO 3 、KNO 3 、NH 4 Cl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Ca(OH) 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NH 4 Cl的溶解度最大77.3g,而Ca(OH) 2 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四、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含义: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单位(g)

2.溶解度曲线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二、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三、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四、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五、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六、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点评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4

一、设计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来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 .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 ℃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9、[练习]: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