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伊人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高中地理教案【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高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高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人口资料,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2.通过案例研究,加深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展示世界各大洲、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自主探究1:

(1)分析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模式。

(2)完成下列表格。

二、人口问题

【展示图片】印度人坐火车、中国春运。

播放语言材料:德国人口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人有时候怀着妒嫉的心理望着法国——因为那里没有“后继无人”这个问题。法国“费加罗”报不久前曾骄傲地宣称:“我们有六千二百万法国人”。正当德国人口在减少的时候,而法国人口却在增长。有不少时事评论家和媒体刻意渲染德国社会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他们使用了像“出生率崩溃”或者“生育罢工”这样的夸张辞藻。

思考:结合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总结人口问题的表现积极思考,结合材料,思索人口问题的表现。

【模拟记者招待会】教师扮演记者,以采访德国、印度总理的形式,展现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积极配合,选出两位同学,分别模仿两国领导人回答提问。

三、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自主探究问题2:“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1900—20xx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2:

(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

(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少?读图,理解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3:“人口增长速度”。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率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3: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进行排序。

自主探究问题4:“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黑河——腾冲线。

思考:

(1)中国人口分布的大致状况是怎样的?

(2)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东西部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调动回忆初中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课后思考,论文呈现】播放语言材料:关注中国,关注民生。20xx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2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我国人口政策面临巨大压力。人口政策既面临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艰巨任务,又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新世纪的人口政策该何去何从呢?

展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种观点:1.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以论文形式呈现。

高中地理教案4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科目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薛亚刁单位芮城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能举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形成辩证的人口迁移观点。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2》。《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的知识,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环境的协调发展几方面来学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是一地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要素,人地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我们经济发展中所追求的目标。本课选自《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变化有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本课谈空间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为今后城市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而且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农民工现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吗?或是看过其中的一部?

2、你父母是否在城市打工?出外打工有多长时间了?

3、你是否是三门峡库区的移民?(可回家问问父母或爷爷奶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人口的空间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论分析却很少,且对概念性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学们平时喜欢合作学习,小组间经常采用讨论来进行学习,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意欲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发展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教学活动中,鉴于本节课内容简单、学生易懂、和实际结合紧密等,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走西口”,配独白

听歌曲“走西口”激情导课,引发兴趣出示学习问题,个别指导自主学习教材,合作讨论问题理清概念,夯实基础

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点拨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熟谙规律,构建网络

出示练习题,指导,总结

自主练习拓展演练,自我测评七、教学评价设计请同学们通过以下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节在小组讨论中你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小组中的排名(每一小组的组长有记录)。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你是否提了一个让本组同学都认可的问题。

3、在自主练习题中,你的得分是多少?(本次练习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高中地理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xx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师生归纳:

工业导向类型 区位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容易腐烂,不能久贮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容易腐烂变质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上的6个案例,得出探究结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煤炭产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场 数量,素质 政治(国防)

宗教 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工业,环境

教师归纳:(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4)环境标准及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承转:工业往往是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回答工业地域的概念。

承转: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世界著名的一个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生产上的联系

集聚分布在东北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教师精讲:美国工业最早出现在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主要发展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一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往往就成了另一个工业部门的原料,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所以各部门在这里集聚分布,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承转: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是自发的,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一样吗?

教师点拨: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参与,各工业部门为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积聚在一起。工业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联系。

承转: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出行环境恶化,以及工业间争水争地争基础设施等问题。

工业会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讲点拨:工业分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过分集中后出现问题而使得工业分散。一种是为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形成的跨国公司,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分散在世界各地。

归纳总结:

承转: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他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看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精讲:二战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二、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与集聚,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产生的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2、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来源:ks5u]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3、举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工业联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2、工业集聚的弊端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3、读课本相关内容: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好处?

4、工业分散存在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5、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业地域按成因可分为年两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7、思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时间 煤炭 铁矿石

早期 8 2

20世纪初 2 1.8

现代 0.75 1.3

问题:早期的钢铁工业建在 产地。

可见,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问题:鞍钢的区位 和 ,宝钢的区位 和 。

可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案例探究3:鞍钢与宝钢工人数量及文化程度对比

建厂时间 工人数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钢 50年代 50万 小学为主

宝钢 70年代 3万 高学历比例极高

可见,劳动力 影响减弱,劳动力 影响增强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被称为“东方汽车城”,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据国防安全的需要,将东风汽车公司 (俗称“二汽”)选址在武当山北麓这个交通闭塞、满目荒凉的山沟里。

问题:湖北十堰汽车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双汇集团在俄罗斯建立分厂,生产双汇牌猪肉火腿肠并畅销俄罗斯,而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这种火腿肠.

问题:河南双汇集团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猪肉火腿肠是受 因素影响。

(承转)对工业的布局是不是只单单的考虑经济效益就可以呢?

工业区位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的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当今社会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

问题: 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城区边缘或者近郊区, 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可见,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该工业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兴起哪些部门?他们之间存在那些联系?

(4)这些工业部门的布局有何特点?

3、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区,其中分布了很多工业,形成了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业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接下来该区域的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5、为什么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五)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集聚可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

B.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引投资者建厂

C.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内

D.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ks5u

A.工业联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会发生集聚现象

B.由于交通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业不会发生集聚现象了

C.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业适合集聚,有的工业适合扩散

D.在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形成了很多工业地域

3.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A.电风扇厂 B.机床厂 C.手表厂 D.化工厂

4.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5.在一座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它们之间( )

①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②基本上无生产上的联系 ③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 ④无任何空间上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钢铁工业城市的有( )

A.武汉、上海、南京 B.重庆、包头、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用何种运输方式?说明选择该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厂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跨国公司在此设厂对该地区的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回答1~4题。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疏松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

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6、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恶化的

A.对文物古迹的破坏问题 B.对北京环境的破坏问题

C.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问题

7、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交通运输仍是各工业部门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8、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厂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②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③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④区位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在我国宜转移到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12、 下图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布局及区位选择的发展和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1)试分析 A 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巴尔的摩发展汽车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3)过去,汽车相关产业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现在汽车相关产业分散在各地。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高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 (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 (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噪声污染的概念、种类及不同区域的噪声标准等有关知识。

2.理解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独立收集、观测、调查一个区域的噪声污染问题,并用所学地理技能对噪声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噪声污染问题,能够与同学合作开展噪声污染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3.用论文或者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社区、学校或工厂的噪声污染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噪声与我们生存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了解生存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状况,养成环境噪声污染危机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评价观。

3.了解工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噪声污染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教学重点] 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教学难点] 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搜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够让人心情愉悦,能使人身心放松……相反,嘈杂、刺耳的声音却让人心情烦躁,我们通常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称为噪声。

【板书】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讲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流讨论】说说你所在的生活小区,噪声来自哪些方面?

【总结】噪声的分类: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阅读】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不同的活动场所允许的噪声标准不同。阅读课本第75页材料,了解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刊杂志,收集噪声污染对我们人类各个层面上的危害。

【过渡】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大家虽有所察觉,但只有身边出现超强的噪声时,我们才会有所防范,而噪声对儿童成长、心理情绪、心理压力等影响往往不为大家所重视。

【阅读】阅读课本第76页材料“家庭噪声——儿童健康的杀手”。了解噪声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思考活动】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家庭噪声日趋严重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治家庭噪声?

【点拨】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声已成了交通噪声的元凶,占城市噪声的75%。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声污染城市。虽然城市车辆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 噪声程度却比日本高出1倍。特别是一些临街的建筑,受害极重。

2.工业机械噪声。这也是室内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 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声响。这些声 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都比较严 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的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 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占城市噪声的 14.4%。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随着人们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噪声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收录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近几年家庭卡拉 OK机广泛流行,有些人不顾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噪声的污染强度。

室内噪声防治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在室内装饰中进行降噪声处理。方法有:

1、安装双层隔声玻璃窗;

2、安装钢门隔声,镀锌钢门中层隔有空气,室内和室外的声音均很难传送开去。此外,钢门附有胶边,与门身碰撞时并不会发出噪音;

3、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布艺产品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

4、注意室内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封闭,而且墙壁不宜过于光滑;

5、用木制家具吸收噪音,木质纤维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第二,注意防止家用电器的噪声污染。尽量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中在一个房间,冰箱最好不要放在卧室。一旦家用电器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因为“带病”工作的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比正常电器工作时的声音要大得多。应避免同时开动多种家用电器。电视、音响的音量要适当控制,不要影响家人及邻居的休息。

【承转】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要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质量,就要注意防治这种污染。

【板书】

二、噪声控制途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6~77页征文内容,说明噪声控制途径。

【学生回答】噪声控制途径是从噪声的三个环节,即声源、过程、接受者进行防护的,就是控制声源的产生,绝断传播过程,拒绝噪声进入。

【思考】下列噪声控制措施分别属于哪种噪声控制途径?

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

【学生回答】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控制声源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传播途径控制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传播途径控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接受者的防护

【阅读】阅读课本第77页材料“一些发达国家控制噪声的规定”。

【资料收集】通过网路查找,我国一些城市限制公共场所噪声的某些规定。

【讨论】按照课本第76页表判断你所生活区域的噪声污染状况。你认为有必要对噪声污染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吗?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1.概念

2.分类和标准

3.危害

二、噪声控制途径

1.声源控制

2.传播途径控制

3.接受者的防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讲授】内力作用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

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放映幻灯片】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活动】内力作用举例

【放映幻灯片】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

(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讲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放映幻灯片】学生思考:渤海与台湾海峡两案例

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导入】外力作用

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讲授】外力作用

【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放映幻灯片】

1、概念、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讲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图,

思考:

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学生回答】

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幻灯片展示)

课后小结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

(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

(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10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 高中数学.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地域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变的规律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布置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维持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环境条件是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所追求的人--地协调既要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当然广义地说,环境条件是只既包括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也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局部群体甚至是人个活动的他人或他群活动的条件,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就是一个了解人类社会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某些具体过程或内容,才会明白人类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农业生产是什么,怎么会明白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呢?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各种人类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共性进而建立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例如: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就考虑四个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气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类活动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程度。而这个又与人口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系。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口对客观规律的高层次的认识和相对完善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就是向着最高层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当前人类的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全面而准确,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去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我要提醒两点:思考人文地理的时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要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和等级差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结论。例如餐馆不能设在垃圾场附近;巴西迁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层针对国家均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气候凉爽才迁都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对。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就是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看待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等级差异则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级、媒体的等级、行政管理的等级、社会群体的等级。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

(1)资源的质量。举例

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举例

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

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高中地理教案12

从容说课

南水北调是我国又一项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气东输工程之外的又一学习案例。

关于南水北调,有许多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选取了一个地理性比较强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调?包括线路选择、季节选择、使用分配等问题。

课本提示了调水工程研究步骤和背景资料,使学生对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标。

教学重点

搜集、选择资料,获取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形图、网络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节分配的比较、调水受水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差异等资料的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提供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分析、总结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网络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经济新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将长江富余的水资源引入缺水的华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西线、中线三条调水线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对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按照课本P101的研究步骤进行)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出示课本图5.17“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和中国地形图)

师: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在工程量、调水量、水质、现有条件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利用地图以及网络)(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师:

(介绍)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南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分两路,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在郑州以西穿越过黄河,继续沿京广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克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规划分三期实施。

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低,且已经有丹江口水库;东线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三条线路比较,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调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水质由优至劣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现有条件由好至差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板书:

二、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师:

三条线路可以相互替代吗?各有什么工程效益?

(讨论交流)

生略。

师: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5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农业76.76亿m3。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以东地区、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西线工程三条河调水约200亿m3,可为青、甘、宁、蒙、陕、晋6省区发展灌溉面积3000万亩,提供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90亿m3。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2资料2和图5.18“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5.19“长江流量”思考:

(资料分析、引导读图)

1.北方什么季节缺水?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宜调水?

2.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3.要保证工程向北方稳定供水,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

生略。

板书:

三、调水的可行性

师:

(归纳总结)

1.从图5.18可以看到,北方冬春季节降水量少,所以冬春季节最缺水。长江8、9月份流量最大,最适宜调水。这就导致了南北方之间调水的季节差异。

2.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的枯水期,长江丰水期时北方可能不缺水,而且,水从长江调至华北,路途上还需要一段时间。工程要稳定调水,只能先蓄水再调水,解决水资源和调水的季节差异。

师:

南水北调工程既有工程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对于受水区域来说,调来的水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师: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合作探究)请阅读课本P102资料3和表5.1“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水资源供需差异预测”思考:

1.在城市生活、工业、生态以及农业等方面,受水区对调来的水应重点保证哪个方面的需要?

2.受水区使用调来的水,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3.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时,国家提出“先节约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方针,为什么?

(教师:总结)

四、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

师:

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和中线工程势在必行;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巨大。因此,优先解决城市缺水是必然选择。经过上述分析后,确定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水污染不仅危害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损害人民身体健康,还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将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质量。

节水、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节水的促进作用,采用了较先进的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同时还应分析不同水平年污水资源化的数量、措施与投资。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十分短缺,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用水浪费的现象,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节水不仅可以抑制需水增长,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

在农业用水方面,采取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推广节水技术与设施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采取新的灌溉制度和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稳定农业用水总量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粮食生产安全。

在工业用水方面,通过提高水价,以及采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推行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强工业清洁生产和废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业需水的过快增长。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城市水价,以及采取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减少城市管网漏损率、加强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用水浪费,尽可能保证在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长。

课堂小结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解决北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同时,调水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还能实现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二、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三、调水的可行性

四、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

活动与探究

就我国的水资源调配为题出一期黑板报。

高中地理教案13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时间目的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达标练习:

1.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张骞B班超C窦固D窦宪

2.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A汉武帝B班超C张骞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秦B西汉C东汉D西周

5.制作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

高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

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

(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高中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高中地理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