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忆离人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

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

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

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一节,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二、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给心理上造成了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除社会、家庭、学校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外,作为地理教师也应从心理学、教育学、地理教学法上入手,从这节课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教育他们认识地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内容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②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课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地理课指出正确的途径。

2.知识结构(如下表)

3.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教师要用“磁性效应”强烈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5.教学思路 ①采用提问、讲解、读课文等综合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想一想”,利用彩色图片、地图册、电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从5个方面思考的学习地理方法。③课后组织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从课外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办地理小专刊、黑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理课外兴趣小组。

6.课程类型 阅读欣赏课。

7.课时安排 1课时

8.教具准备 ①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②自制学习地理五步法图表(贴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识图片2~3张。

9.学具准备 课本、地图册、填充图、红蓝铅笔。

10.组织教学(3分钟)

四、教学过程

1.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们每一个都像地球一样,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满天的星星组成了庞大的银行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仅是银河系内的一个成员,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如果说,河外星系就像我们的学校,银河系就像我们的班级,太阳系则是班上一个小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就学习地理课第一节‘学习地理 认识人类之家’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3分钟)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还认识不清楚。例如,我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美国科学家自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控测陨石突破大气层后的轨迹;我们附近的小造纸厂给我们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地理课中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讲了7个地理学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板书7个问题将在地理课本中的那些章节详细讲解:地球运动──气候──地形──地壳运动──资源的利用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章节。

教师小结:地理课的内容远比这些问题广阔的.多,中国的、外国的、本地的,同学们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学习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认识人类之家,让人们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图,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8分钟)

引导学生看彩图:火山喷发

东方明珠香港图片

初中地图册

让学生想一想: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旅行、书报、看电视、天气预报、筑路、治理环境等等”

③怎样学好地理(13分钟) 教师将学好地理应思考的5个方面贴在黑板上引导讲解。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类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办地理小专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观图片等,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兴趣。

④地理小游戏(3分钟) 话说世界稀奇事。活动内容始终围绕地理题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课后小结(5分钟)

讲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培养热爱“人类之家,建设人类之家──地球”的远大情怀。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 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

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 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 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

东南亚地理教案

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通过一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证实上节课看到的视频中的内容,得出结论。本节课还应该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更要注意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xx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