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
- 拼音
- zá jiā
- 注音
- ㄗㄚˊ ㄐㄧㄚ
- 繁体
- 雜家
杂家的意思
词语解释
杂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吕不韦为代表融会各家学说内容比较庞杂。
英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 miscellaneous scholars;
英sage;
引证解释
战国 末至 汉 初折衷和糅合各派学说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亦指此派学者。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引《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 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唐•韩愈 《读<仪礼>》:“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
清•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方读百家好杂家之言,未暇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荀子》摄取诸家之说创立自己的理论已有杂家的气味。但真正说得上杂家的还是《吕氏春秋》……书中力图综合 先秦 诸子‘兼儒 墨 ’,‘合名法’,以‘见王治之无不贯’。”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二七·杂家序》:“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於寥寥不能成类者併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説者谓之杂学,辨証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説旁究物理臚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
清•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文献通考》:“李匡乂 《资暇集》三卷见卷二百十四杂家类。”
国语辞典
杂家
网络解释
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杂家的字义分解
杂
拼音 zá 部首 木 总笔画 6杂 [ zá ]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 如 杂乱。杂沓。杂感。杂志。杂货。杂居。杂务。杂品。错综复杂。私心杂念。 2. 混合。 如 夹杂。混杂。杂交。 [更多解释]
家
拼音 jiā,jia,jie 部首 宀 总笔画 10家 [ jiā ]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如 家庭。家眷。家长(zhǎng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家喻户晓。如数家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 如 回家。老家。安家。 3. 居住。 如 “可以家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 如 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 如 家畜。家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 如 酒家。农家。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 如 专家。行(háng )家。作家。科学家。 8. 学术流派。 如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诸子百家。 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 如 一家人家。 10. 姓。 家 [ jia ] 1. 词尾,指一类的人。 如 老人家。 2. 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 如 水生家 家 [ jie ] 1. 词尾,同“价”。 如 整天家。成年家。 [更多解释]
杂家的分字组词
杂家的近音词、同音词
杂家的相关词语
【杂家】的常见问题
杂家的拼音是什么?杂家怎么读?
答:杂家的拼音是:zá jiā
点击 图标播放杂家的发音。杂家是什么意思?
答:杂家的意思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为九流之一,其学说杂汇各家。